当前位置:主页 > 采集仓库 > 无忧论文 >

美国政府如何监督新闻媒体伦理,媒体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5-02-02 17:21

一、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1、选题依据
现代社会,新闻媒体报道技术与方式的不断革新和多变,使得信息传播范围更广泛、受众层面也更深入。新闻媒体正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众的生活和视角,在反映又在重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随着新闻媒体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政府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政府要借助新闻媒体扩大政治行为的影响,而其行为又受到新闻媒体监督。近年来,“躲猫猫”事件、年邯鄭苯胺泄漏事件等都折射出中国政府应对新闻媒体的不足,而国内对政府与新闻媒体的研究还只停留在新闻媒体界如何做这个层面上。相比较而言,美国新闻媒体业高度发达,美国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博弈时间较长,美国学者对政府与新闻媒体二者的研究也要丰富的多。
美国社会自由和社会自治的传统支撑着美国的民主制度。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或出版自由……”。修正案对美国新闻自由的权利确立了法律保障,在美国崇尚自由、自治的社会传统和新闻自由的背景下,美国新闻媒体以组织的形式出现在民众面前,实行着告知民众、监督美国政治、影响政治决策的民主权利。美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度建立起了一个“开放的”美国社会,民主的新闻自由制度提供了一个民众与政治精英们联系的渠道,这个渠道保证政治精英们及时了解舆论动态,又提供给民众参与政治的平等机会,这个渠道正是美国民众主导政治的民主制度的体现。
然而,随着美国政治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承认,美国新闻媒体对政府的监督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维持社会民主秩序,另一方面却受控于政府职能部门,出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迎合政府监督。从美国对越战争到海湾战争再到伊拉克战争,无不体现着美国民主的失败、新闻媒体监督的失效和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失范。尽管美国新闻媒体经济上独立于美国政治,但是美国新闻媒体对美国政府的信息依赖,造成新闻媒体对政治的依附性加大,美国政治依然支配着新闻媒体。
本文从政府伦理监督的角度切入美国新闻媒体,梳理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现状,分析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对策,本选题有助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1、国外研究述评
美国政府与新闻媒体关系的研究有两种:
其一,美国政府公关部门与新闻媒体关系的研究。国外学界认为,政府公关部门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它与新闻媒体是共生关系:一方面,政府公关部门服务项目最多的就是媒体关系;另一方面,政府公关部门的活动也为媒体提供了足够多的素材,二者之间谁都不能离开对方,一旦分离,彼此都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新闻高速传播的现代社会,政府应对媒体的公关人员对新闻媒体及社会民众影响极深,根据美国相关机构统计,新闻媒体每天接受并报道的信息中将近百分之四十来自政府公关人员的提供。因此,公共关系既对社会民众与新闻媒体对政府、企业、利益团体和新闻人物的看法产生直接影响,也能够对民众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分析发生作用。这其中必然涉及到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众多道德伦理话题。所以,西方学术界大多认为,讨论政府公关部门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当媒体失去了公义之心,其在公共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亦不过如此,信息过滤与原创谎言使‘媒主’代替了‘民主’缔造了无数辛酸孽。
其二,美国历任总统与新闻媒体关系的研究。就西方政府而言,依靠新闻媒介来获取信息已经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工作。在美国前总统里根任职期间,每天晚上他和自己的高级顾问们都要在白宫收看国内几大新闻网播出的新闻报道。罗纳德斯蒂尔斯(说:新闻记者李普曼之辈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反过来又赋予他权利去左右总统、政治家和决策人物⑴。”公众对记者的信任是新闻媒体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财产。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新闻媒体的作用和影响的确是难以估计的。戴维哈伯斯塔姆指出,由于总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直接地利用宣传机器,新闻界的影响与日俱增,他们逐渐担负起国家发展过程的设计师的角色,在重大问题上,他们再也不是应声虫,而是直接的决策人。事实证明,总统执政期内发生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政治生涯的成败,也决定了他在民众中会得到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对总统与新闻媒体关系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所出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中分别对政府、新闻界和公众提出了具体要求。该协会针对美国新闻媒体存在的新闻事业高度垄断化、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报道危及社会公德和个人隐私等越来越多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报告,并首次提出了新闻媒体社会责任论。该报告提倡自由而负责的媒体,强调新闻自由应以社会责任为规范,媒体有责任为社会提供确实和重要的消息,如果媒体忽略它的公共责任,政府可以有限度的加以控制。该委员会主张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事实,确保人人享有使用媒体的权利,新闻媒体进而成为社会公器。


二、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概况


在现代新型政治博弈中,新闻媒体既起到对主流社会政治价值观宣传强化作用,又能对执政政府事务决策进行批判。新闻媒体的介入,,变革了美国政府的政治议程设置,影响着美国政府关于内政外交等各种决策。但在新闻媒体行使着对政府的监督权利时,美国政府急于减少来自于新闻媒体的压力,其对新闻媒体的伦理监督的强度也就加大了。


(一)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发展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新闻媒体与政府的之间关系经历了一个从自由到监管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二战以来美国几次重大事件体现出来。美国对越南的战争是一场没有新闻审查制度的自由战争,也是新闻媒体对国际政治事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场战争。由于美国没有正式对越南宣战,美国政府无法建立新闻检查制度,随着战争的范围扩大,美国军队源源不断的输往越南,却节节败退。军方发言人时常编造数据、散布假胜利消息,用以鼓舞士气、振奋民心,用一片大好形势来掩饰美国军队在战争中的差强人意。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亲自去前线寻求真相。在目睹并证实了美军的惨败后,他如实报道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他的报道使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顷刻瓦解,民众对越战的态度也由开战之初的支持转为反对。美国军方至今有人认为,越南战争并非败在敌人,而是败在新闻媒体,媒体对战争真实的披露和对舆论的错误引导才使得国内的反战声浪高涨,最终使得美国输掉了战争。
越南战争给美国政府狠狠上了一课,而“水门事件”的发生是美国政府吸取教训,决定制定更加有效地新闻媒体监管政策的导火索。1983年,为了确保里根政府入侵格林纳达的行动成功,美国政府吸取越战教训,施行了严厉的战时新闻管制:即所有的战地记者必须通过美国军方批准,所有的战地采访必须经美国军方安排,所有的新闻稿件必须经美国军方审查。这则新闻审查制度虽然确保了美军的军事行动不被泄密,增加了美军获胜的指数,但是这种报道制度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海湾战争标志着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开始了新的探索。加入媒体报道队后,记者们要签署相关协议,保证遵守美国军方制定的相关规定,并同意随时由美国安全机构审査新闻稿件。记者们只能与他们的护卫队呆在一起,要接触前线的军队,记者们必须在美国军队公共事务官员的严密监视下才能行动。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军方和新闻媒体礎商并达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该协议确立了“报道美国军事行动的主要方式为公开和独立的报道;记者团不再是报道美国军事行动的标准样式”以及“军队公共事务官员担负联络的责任但不干涉报道过程”等9项原则。


(二)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特点
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的伦理监督,有政治背景和利益冲突的原因,也有新闻媒体行业科技发展的客观原因。在美国,由于新闻媒体的商业性发展,新闻从业者时常标榜自己不听命于政府、任何党派和利益集团,因此,新闻媒体和政府的政治态度从来不可能完全一致。随着新闻媒体卷入国内政治程度加大,新闻媒体甚至开始在政党或政府部门之间扮演着‘掮客’和中间人的角色。而政府需要借助新闻媒体宣传自身的施政政策来扩大政府的影响,与此同时,党派纷争不断升级,执政方需要利用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导向,争取民众的支持,以达到自身的政治目标。可以说,新闻媒体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制定和实施国内外政策的重要环节,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的伦理监督都是由于国家政治发展的利益需要。
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的伦理监督有软性和硬性两个方面。首先,软性监督是指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的行政管理。美国新闻媒体业的活动部要求到官方登记,因此,政府对新闻媒体的管理手段比较间接。但是政府要求新闻媒体“如举办工商企业一样”到经济管理部门登记,遵守税务及工商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政府“可以通过管理企业的手段达到干涉和监督新闻活动的目的”⑴。此外,软性控制还表现在政府对信息的管控上面。美国政府拥有系统庞大的新闻公关网络,对政府的公务信息进行着有效控制,新闻媒体不能摆脱政府新闻信息来源的软性监督。如果不搞好和政府官员的关系,新闻媒体得不到重要的“独家新闻”或“内部消息”,其新闻报道就难以吸引受众,导致收听收视率和发行量的下降,媒体很难承受这种局面因此新闻媒体不能摆脱政府新闻信息来源的软性监督。其次,硬性监督是指政府颁布法律法规对新闻媒体进行强制性的伦理监督。美国属于海洋法系国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但是所有的新闻活动都必须纳入现有的法律规定系统中。


三、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案例分析.................25
(一)战时新闻管制..................................25
1、案例描述..................................25
2、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效用.................25
(二)奥巴马政府与福克斯新闻网的‘舌战’.................26
1、案例描述..................................26
2、美国政府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缺失.................27
四、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中存在的问题.................28
(一)藏假于真,降低新闻真实性.................28
1、掩盖事实..................................28
2、有意制造媒体事件.................29
(二)合法性缺失..................................30
1、过度干预导致伦理监督越位.................30
2、伦理监督腐败..................................31
五、优化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建议.................34
(一)伦理监督规范化.................34
1、明确伦理监督准则.................34
2、伦理监督与问责相联.................35
3、实施有效的奖惩机制.................36


五、优化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建议


新闻媒体不仅仅是营利机构,还要承担诸多非营利性的政治、公益宣传任务,如果只以视听率和发行量来衡量,那么势必将会排挤受众相对较少的栏目,限制弱势群体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利益表达空间。”⑴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的过度伦理监督使得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受到侵犯,新闻报道也不再客观、公平、真实。面对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失范,监督权力地日益扩大,如果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监督,绝对的监督权力就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既要注意保障新闻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又要避免政府对新闻媒体监督的伦理失衡应该从四个方面做起:政府伦理监督内部规范化、伦理监督体系的优化、新闻媒体自律的强化、吸引公众参与伦理监督。
首先,内部伦理监督规范化是改进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基础。在这个维度,要确立明确的伦理监督行动准则,建立对伦理监督行为的问责制度,还要实施有效的奖惩机制,从行为准则到行为约束和行为反馈三个方面规范伦理监督。其次,优化政府伦理监督体系是对政府伦理监督行为的监督和检察,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利用公正的第三方机构运行制度和高素质的机构人员保证政府伦理监督的客观、公正。再次,新闻媒体自律的强化是消除政府伦理监督失范的根本。新闻媒体秉行公正、真实的行业精神和高度自律,政府就没有对新闻媒体进行伦理监督的机会,自然就会减少因伦理监督而产生的失范行为。最后,公众参与伦理监督是保障。公众是新闻媒体的受众,也是政府政策和行为的受益人,公众民意的充分表达和大众利益的获得是政府行动的目标,因此,政府的各项活动都应受到公众的伦理监督,使政府行为符合伦理标准,确保公众利益的实现。
近年来,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失范越来越严重,要约束和督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制度内进行伦理监督,就必须制定伦理监督的行为准则,形成伦理监督规范体系,保障政府伦理监督行为的有效、公正。伦理监督准则可以从以下方面考量:
一是公正地运用权利的准则。美国政府与新闻媒体之间,政府明显处于强势地位,其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赋予政府伦理监督的权利。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过程中,必然涉及权利运用的公正性。其中主要包括,公正地对待伦理监督对象、公正地运用伦理监督政策依据、公正地设置伦理监督程序。政府对权利运用的公平正义才能保证伦理监督行为的合法性,使新闻媒体和社会民众主观上接受伦理监督的客观结果。
二是明确伦理监督责任的原则。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了解并承担相应的伦理监督责任,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过程中要把握好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及公民的责任、对上层领导的责任以及对伦理监督制度、规章的责任。其伦理监督行为要基于制度、规章负责的前提下,符合国家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民众利益。


结语


当下中国媒体机构所处的生态环境和新闻媒体的性质来看,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大多数属于官方性质,国家限制民营资本直接进入这一领域,新闻媒体是政党的“喉舌”,实际上是对政府职能的延伸,而我国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运营方式却是商业化的,广告收入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常常使中国的新闻媒体处于伦理道德事件的漩涡之中。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伦理监督的不足、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结合我国国情和现状,给我国政府对新闻媒体监督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2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caijicangku/wuyoulunwen/12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9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