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国家属性与法治国家意识的构建
本文关键词:法的国家属性与法治国家意识的构建 出处:《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法治国家意识应成为国家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法治国家意识,需了解法的国家属性并理解它的含义。如果仅仅单向度地强调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可能会导致误读国家至上而忽略法本身的功能。任何组织和个人要按照现代国家治理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树立法来自于国家的基本意识、产生于国家的认同意识、等同于国家的整体意识、维护法的权威就是维护国家尊严的核心意识。切勿将主体和工具的关系套用在国家与法的关系上,这样只会歪曲或偏激地理解法的国家属性。在现实中正确树立和增强国家意识,将对国家的热爱转化为对法治国家的热爱,将对国家的捍卫转化为对法治国家的捍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国家兴,法治也兴。
[Abstract]:The state consciousness of the rule of law should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rule of law,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attribute of the law and understand its meaning. If only one way emphasis on the law is formulated or recognized by the state, it may lead to misreading the state supremacy and neglecting the function of the law itself. Any organization or individua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dern state governance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requirements, establish the law from the basic national consciousness, from national identity consciousness, equal to the country's overall consciousness, safeguard the authority of law is to safeguard national dignity and core consciousness. Do not app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tool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law, so that it will only distort or arouse the national attribute of the law. In reality, we must correctly establish and enhance our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ransform our love for our country to the love of a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and transform the protection of our country into a defense of a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In the course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tate and the rule of law are also popular.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中宣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弘扬核心价值观与继承传统文化研究”(2015YZD1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共享理念视阈下的法权协调规制研究”(2016M592318)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16y002)
【分类号】:D920.0
【正文快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意识”,这是党的中央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意识。国家意识包含诸多内容,但是,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的今天,法治国家意识理应成为国家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国家意识对于国民来说并非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时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0年06期
2 汤诤;此“法治”非彼“法治”——浅析“以法为本”和“法治国家”[J];理论月刊;2000年04期
3 蔡田;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树立宪法的权威[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乔叟;如何防止个人意识代替国家的法律意志──我们离法治国家还很远[J];中国工商;2000年11期
5 于生云;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面临的深层次问题[J];理论研究;2001年S1期
6 刘潇潇;强制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国家建构的理想模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李国泽;试论依法行政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铜仁师专学报(综合版);2001年04期
8 卓泽渊;论法治国家[J];现代法学;2002年05期
9 魏吉华;论法治国家对法律的要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李五星;依法行政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贵明;;论精神文明与依法治国[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2 熊伟;;公共财政、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A];财税法论丛(第5卷)[C];2004年
3 叶尚_g;;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陈永强;;试论实现“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A];“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晓燕;;依法治国与党的执政方式的变革[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1年
6 高玮;;法治与科学社会发展[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7 姜延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几点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8 高军;;依法行政 构建法治政府[A];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论文集(《吉林政报》2006·理论专刊)[C];2006年
9 刘铁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指针——学习邓小平的法治思想[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10 张淑芳;;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法律建构[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兢;中德持续开展“法治国家对话”[N];人民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吉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宣言[N];法制日报;2012年
3 记者 顾钱江 刘宝森 海明威 蔡敏;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4 记者 郑赫南;“两高”为建设法治国家作出积极贡献[N];检察日报;2013年
5 本社评论员;切实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历史重任[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
6 记者 霍小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加快建设法治国家[N];人民日报;2013年
7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沈春耀;建设法治国家的主要难点[N];检察日报;2013年
8 中央党校政法部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 王惠静;法治思维是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N];检察日报;2013年
9 颜晓峰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本报记者薛倩 采访整理;走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两会”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省委党校教授 徐秀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N];吉林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边宇海;法治: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深刻变革[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2 胡川宁;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3 钟爱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张金来;依法执政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王玲;俄罗斯联邦法治化进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黄捷;论程序化法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晓燕;依法治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吴丹梅;法治的文化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李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广;试论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D];湘潭大学;2005年
2 于博;简论我国法治国家的构建[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胡泽勇;公民的涵义、地位及其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探析与思考[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0年
5 陶庆婷;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推进法治国家进程[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璐;论公民意识与法治建设[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7 张冲;公民法治素养的现状及培养路径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祝琳;转型时期俄罗斯法治的构建与发展[D];安徽大学;2011年
9 李清;试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想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文;社会主义与法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本文编号:1341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34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