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乃宣与清朝末年的礼法之争
本文选题:劳乃宣 切入点:清朝 出处:《兰台世界》2014年13期
【摘要】:在清末修律的历史中,劳乃宣作为礼教派的代表人物积极参与其中,与法律派针锋相对,形成了清末著名的礼法之争。他从礼教纲常角度出发对刑律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中国的法律改革上也提出了一些极富远见的观点。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law revision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Luo Naixuan, a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etiquette school, took an active part in it, opposed to the law school, and formed the famous dispute of etiquette and law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He put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criminal law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thics and discipline, and even put forward some far-sighted views on the law reform in China.
【作者单位】: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律系;
【分类号】:D929;K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立胜;;论劳乃宣的“以礼入法”思想[J];船山学刊;2011年04期
2 于建胜;;劳乃宣与清末修律述论[J];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5期
3 郭婕;劳乃宣法律思想略论[J];史学月刊;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凯作;;朱子理学与古典儒家礼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李旭斌;张伟斌;;清末修律始末及其评价——从法律移植的视角观察[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张立胜;;论劳乃宣的“以礼入法”思想[J];船山学刊;2011年04期
4 周文虎;;试论杨度的国家主义法律观[J];研究生法学;2010年06期
5 冷冰冰;;沈家本的法律移植观——兼论我国法治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6期
6 曾宪义;郑定;马贱兴;;2000年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家;2001年01期
7 徐娜;;沈家本与中国法律近代化[J];法制与社会;2012年13期
8 陈柳裕;;沈家本与中国近代法治文化[J];法治研究;2007年01期
9 张涛;;三礼馆辑录《永乐大典》经说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06期
10 李旭斌;;清末司法体制改革的前因后果——兼以司法权性质为视角的评价[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剑银;;中国法律文化的“常”与“变”——对待法律移植的一种立场[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莉;20世纪上半叶陕西地区法学思想与法学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邓莹;《孔子家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立胜;县令·幕僚·学者·遗老[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增礼;清初江南遗民生存境况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温显贵;清史稿乐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付育;清末政治改革的法律路径[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李江辉;晚清江浙礼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延霞;论孟子的礼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岩;“情理法”在清末的断裂与新生[D];吉林大学;2011年
3 吴明翰;民初司法部研究(1912-1914)[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碧强;由外在之礼到内在之礼[D];复旦大学;2011年
5 冯润森;试论清末“虚拟死罪”改革[D];苏州大学;2011年
6 耿元骊;五代礼制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君;晚清今文礼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社会治乱思想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王瑜;颜元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坚;无声的北方[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旋;;清末礼法之争中的劳乃宣[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严文强;;清末礼教派法律思想的理性思考[J];江汉论坛;2007年01期
3 于建胜;;劳乃宣与清末修律述论[J];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5期
4 王瑞,郭大松;清末礼法之争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郭婕;劳乃宣法律思想略论[J];史学月刊;2000年02期
6 武树臣;;循吏、酷吏与汉代法律文化[J];中外法学;199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向达;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末礼法之争[D];湘潭大学;2004年
2 张晓敏;论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D];山东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但小红;;劳乃宣与清朝末年的礼法之争[J];兰台世界;2014年13期
2 李彩晶;先秦礼法之争的现代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胡红英;;清末“礼法之争”的原因及结局新论[J];文教资料;2006年06期
4 向达;;清末礼法之争述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向达;先秦及西汉的礼法之争[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唐自斌;;杨度与清末礼法之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1期
7 石国伟;;礼前法后[J];群文天地;2012年20期
8 徐凤霞;小议唐代的礼法之争[J];华夏文化;2003年02期
9 梁治平;;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J];读书;1986年03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陈寒非;礼法之争关系现代中国路径走向[N];检察日报;2014年
2 韩秀桃;沈家本 中西方法制的“冰人”[N];法制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娜;清末礼法之争评析[D];郑州大学;2013年
2 向达;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末礼法之争[D];湘潭大学;2004年
3 陈娟;礼法之争与礼法两派不同选择原因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8年
4 赵静丽;从变法修律过程中的礼法之争看清朝末期的中西法律文化冲突[D];郑州大学;2009年
5 张晓敏;论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D];山东大学;2006年
6 熊开良;论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洪浩;论清末礼法之争[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8 巫鹏飞;清末民初和奸罪的发展及其原因[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
9 包亚娟;沈家本“会通中西”的法律思想[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郎静波;沈家本法理思想中的现代意识[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03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703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