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崩溃到法律动员——西方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谱系与反思
本文选题:社会运动 + 法律 ; 参考:《法学评论》2014年05期
【摘要】:法律与社会运动研究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它植根于社会运动的理论谱系,聚焦于法律过程的相关主题,彰显了法律理论与社会运动理论的交融。从古典的情感崩溃理论到时兴的法律动员框架,法律与社会运动研究呈现出"典范迁移"的时代性征。深入研究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对于当前中国社会治理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Abstract]:The study of law and social movement is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It is rooted in the theoretical pedigree of social movement and focuses on the related themes of legal process, which demonstrates the blending of legal theory and social movement theory. From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emotional collapse to the framework of legal mobilization in fashion, the study of law and social movement presents the epochal character of "exemplary migration".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value to study the theory of law and social movement for the current social governance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社会矛盾法律化解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1CFX001)和“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分类号】:D90-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能;;社会运动理论:范式变迁及其与中国当代社会研究现场的相关度[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5年01期
3 杨灵;;社会运动的政治过程——评《美国黑人运动的政治过程和发展(1930-1970)》[J];社会学研究;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先兵;;维权话语与抗争逻辑——中国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林溪声;;社会动员与执政党的媒介使用:理念、资源与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李洪君;;工人阶级形成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06期
4 曾向红;杨恕;;社会运动理论视角下的“颜色革命”[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02期
5 陈刚华;;制度化、全球化及非抗争化——社会运动未来之路[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6 连水兴;;公民社会理论视角下的“新媒介运动”及其阐释[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顾潮;;关于政府治理劳动关系冲突的思考[J];法治论坛;2011年02期
8 刘新宇;;居住空间、认同解放与行动策略——以社会运动理论探讨业主的维权行动[J];法制与社会;2009年16期
9 王家峰;;公共政策的社会科学建构——政策分析的自反性议题[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黄岩;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工人集体行动的解释框架——以西北某省X市H纺织公司的一场抗争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超;;试论社会资本和政治稳定的内在逻辑[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2 陈文正;;生存剥夺、村民行动与村庄失范——浙东A村的个案分析[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曾志敏;;社会变革中的社会秩序:乌坎事件中的传统、自组织与政治[A];第六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李素霞;;精英群体的环境抗争经验与困境——渤海溢油后的抗争之路[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华;互联网社会动员的初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罗阳;经济危机、社会动员与政治稳定[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彭支援;集体维权的法理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沈楼燕;制度创新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孙莉莉;行动者及其行动能力[D];上海大学;2011年
8 高卫红;20世纪上半期美国南方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耿国阶;中国治理变革的模式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10 李玄;中国业主维权运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勤;农民集体上访的生成逻辑[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杨云革;上访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及其反思[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解巍;“互向模式”下的群体性事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4 邬金刚;对农民工维权抗争的探讨[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萍;经济全球化对韩国农民的冲击及其应对策略[D];暨南大学;2011年
6 林雪霏;农民工阶级形成与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商艳光;群体性事件与社会资源分配结构[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杨涛;多重性国家、社会结构紧张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许方园;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及其应对[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张Z,
本文编号:1905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905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