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法视野下的藏族习惯法调解
本文选题:人民调解法 + 藏族习惯法 ; 参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运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调解作为一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在民间备受偏爱。藏族习惯法偏重调解,在藏族习惯法回潮的背景下,将其放在人民调解法的视野下予以考察,无疑有利于推动藏区法治现代化进程和维护藏区社会稳定。
[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re are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in Chi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olve social conflicts and disputes by using diversified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Mediation as an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s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Tibetan customary law pays more attention to medi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turning to the tide of Tibetan customary law, it is undoubtedly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Tibetan area by putting it under the vision of the people's mediation law.
【作者单位】: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政法与经济管理系;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藏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律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7BFX011)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藏区法制变迁研究”(项目编号:06JA82002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蒙小莺;蒙小燕;;解析当代甘南牧区民间纠纷调解中的藏族部落习惯法[J];中国藏学;2010年01期
2 陈相雨;;政府形象传播:畸变、批判及面子技术——一种本土社会心理学分析视角[J];政治学研究;2010年04期
3 后宏伟;;藏族习惯法中的调解纠纷解决机制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杨士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藏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调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后宏伟;刘艺工;;藏族习惯法中的神明裁判探析[J];西藏研究;2010年05期
6 孙瑾;郑风田;;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冲突的国内外研究评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斌;吴雪峰;;论我国多元化医疗纠纷解决机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杨涛;;从“路程”到指南看道德观的变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3 吴英姿;;司法过程中的“协调”——一种功能分析的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4 李华;王存河;;司法权的定位和功能[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5 肖逢;高翔;;论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文化承载与实践功能[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6 牛达生;西夏学研究中藏学研究成果的应用[J];中国藏学;2002年01期
7 王海燕;;民国时期西藏地方职官制度的再认识[J];中国藏学;2006年03期
8 E·A·别洛夫;O·И·斯维亚;捷茨卡娅;T·Л·绍米扬;陈春华;;未公布档案文件所反映20世纪初叶的俄国与西藏——《俄国与西藏——俄国档案汇编(1900—1914)》序言[J];中国藏学;2012年01期
9 汪玺;师尚礼;张德罡;;藏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Ⅰ)——藏族的形成、语言文字与宗教信仰[J];草原与草坪;2011年02期
10 汪玺;师尚礼;张德罡;;藏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Ⅳ)——藏族的生态文明、文化教育和历史上的法律[J];草原与草坪;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勇;李广斌;;新农村建设下的苏南农村生活世界合理化隐忧——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昕;;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3 时永才;王刚;;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议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健;;务实与超越——审判权对程序外力量的回应表达[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青春;;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司法在农村社会中的运作进路[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6 严亮奇;;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援助制度[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朱悦梅;;多元宗教文化影响下吐蕃职官管理制度的形成[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8 项延永;;“迁就”向“固守”的转变——基层法院解决乡村社会民事纠纷司法策略新思考[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9 何福贵;王聪;;公正如何做是好:徘徊于“两个效果”之间——以“善良的罪犯”为视角[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10 陈亚尔;;“赢在二审”——有害正义:刑事诉讼中的博弈关系难题[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恩韶;网络舆论危机下的当代中国政府形象塑造[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卫;清代青海藏族社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余锦龙;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金东柱(KIM DONGJU);苯教古文献《黑头凡人的起源》之汉译及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刘晓ng;乡村人民法庭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郑凯铨;参与社会管理的法院调解[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长青;民事纠纷的行政调解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邓丽萍;完善我国行政调解制度构想[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方静;论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5 吴迪;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周草;藏族游牧文化与影视元素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刘帅;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村规民约问题[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8 冷雯雯;从《全唐诗》看唐代的茶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蔡景光;农村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10 何龙;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法理评价[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蒙小莺;蒙小燕;;解析当代甘南牧区民间纠纷调解中的藏族部落习惯法[J];中国藏学;2010年01期
2 杜骏飞;;汶川地震周年祭:中国网络公民社会的有效测评[J];当代传播;2009年03期
3 胡鞍钢;胡联合;;不同人群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J];党政干部文摘;2006年02期
4 贾玉斌;当前宗教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04年08期
5 陈振明 ,卢霞 ,张娜;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政府社会管理”课题的研究报告》之三[J];东南学术;2005年04期
6 张玉林,朱守祥;根治污染 避免灾害——江苏省信访“热点”展示的环境污染与纠纷[J];调研世界;2002年12期
7 于建嵘;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形势的一项专题调研[J];调研世界;2005年03期
8 赵麟斌,洪建设;宗族关联视阈下的村级选举[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8期
9 胡鞍钢;王磊;;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双向效应[J];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10 史长青;;调解与法制:悖而不离的现象分析[J];法学评论;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后宏伟;;藏族习惯法中的调解纠纷解决机制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许红霞;;人民调解员素质问题研析——以《人民调解法》的实施为契机[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1年07期
3 后宏伟;刘艺工;;藏族习惯法中的神明裁判探析[J];西藏研究;2010年05期
4 梁平;陈聪;;人民调解法的优势与局限性[J];才智;2011年16期
5 曲镭;;论人民调解法规范实施的阶段[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南杰·隆英强;孟繁智;;藏族习惯法如何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思考——从藏族习惯法中的“赔命价、赔血价”谈起[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李虹;;整合藏族地区多元化法律制度的理念基础[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8 韦志兆;尹少成;;完善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若干思考——兼评《人民调解法》[J];社会科学家;2010年09期
9 文格;藏族习惯法在部分地区回潮的原因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03期
10 王向萍;;藏族习惯法赔偿规范的特征[J];经营管理者;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佟松树;;审判工作中藏族习惯法与现行法律冲突问题研究[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光国;;藏族习惯法在判处刑事案件中的作用探讨[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周祝一;;“上诉人”称谓质疑[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4 周祝一;;“上诉人”称谓质疑[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5 胡爱华;;家庭教育方法的改变是转变学生个人行为偏差的有效途径——从小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辅导实例[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6 梁凯军;;试论在现行民事诉讼程序框架基础上实行简便审判程序的可行性[A];2003年度全省法院“法官职业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7 乔聚祥;岳新民;;指骨骨折误鉴一例[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郭兵;徐红平;崔建华;;谈心理测试的质量控制附35例报告[A];江苏省法院系统第七届法庭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9 倪同木;;诚信的实证[A];第2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余诚;;论冲突法上意思自治之法律限制的晚近发展——兼及我国立法的完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丽萍;如何确定本案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N];江苏经济报;2005年
2 撰文/明军 雨舟 简单;离婚的成本有多大?[N];宁波日报;2005年
3 陈成建;当事人协议管辖的约定应予尊重[N];人民法院报;2001年
4 贺小荣;当事人举证责任分担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N];人民法院报;2002年
5 孔 玲;两诉讼标的的合并不同于经当事人同意的共同诉讼[N];人民法院报;2004年
6 任宝丽;深山里的调解能手[N];保定日报;2006年
7 高健;当事人可申请法院更换承办人[N];北京日报;2007年
8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工商局 苏晓晖;从收集证据谈执法人员的自我保护[N];中国工商报;2006年
9 徐胜林 刘宏远;泰安岱岳区查处病死狗肉案[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10 陈继光;伊旗法院树立人民法官新形象[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力;民事诉讼构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2 杨运涛;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法律关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蓝冰;德国民事法定听审请求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王彦;行政诉讼当事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韩红俊;释明义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骆东平;论性骚扰纠纷的民事诉讼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施文泼;合同违约责任制度的经济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8 尹丽华;刑事上诉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江雪华;个体分析性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边媛;南宋民事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登巴;依法行政与藏族习惯法冲突与协调[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周守俊;论藏族习惯法的司法适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曹英;藏传佛教对藏民族习惯法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顾永强;论当事人质证[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李阳华;藏族民事习惯法调查与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谭彬;论当事人合意选定法官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7 李亚妮;当事人证据收集权的程序保障[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陶传贵;民事诉讼当事人理论重构[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徐剑虹;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改革构思[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10 徐大伟;论民事举证责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47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947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