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中国法律观的洞见与误读——基于法律东方主义的反思
本文选题:孟德斯鸠 + 法律东方主义 ; 参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作为世界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中国政体观与法律观具有深远影响。孟德斯鸠构建了近代经典的政体类型学,他将政体分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三种模式,并探讨了它们各自具有的德性、荣誉和恐怖的精神原则。他判定传统中国是专制政体的典型,其法度构建体现了专制的恐怖精神,并与礼教紧密互动。传统中国有关政体研究基本付之阙如。,氏言说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批判专制、革命变法的重要理论武器,中国思想界亦开始了有关政体问题的深度研究。但其中国法律观灼见与偏见交集,洞察与误读共有,具有双重性。其误读的原因多样,既有因资料缺失而对中国刑罚的失真观察,也有方法论上的以偏概全,如以中国奸商为例批判中国普遍国民性,更多还出自东西文明比较的文化偏见。孟德斯鸠中国法律观因而成为东方专制主义与法律东方主义的重要源头与范本之一,对此需要理性对待与清醒反思。
[Abstract]:As a famous thinker in the world, Montesquieu's view of Chinese polity and law has profound influence. Montesquieu constructed the classical typology of polity in modern times. He divided the polity into three models: republic, monarchy and autocracy, and discussed their respective moral principles of virtue, honor and terror. He decided that traditional China is a typical autocratic regime, and its legal construction embodies the despotic terror spirit and closely interacts with etiquette. The traditional study of political system in China is basically absent. After its introduction into China through Liang Qichao and Yan Fu,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weapon for China to criticize autocracy and revolutionary reform, and Chinese ideological circles have also begun to study deeply the issue of polity. However, his Chinese legal views are intertwined with prejudice, insight and misreading, and have dualit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misreading, not only the distorted observation of Chinese penalty due to the lack of data, but also the methodological generality. For example, taking Chinese profiteers as an example, it criticizes the universal national character of China, and more often comes from the cultural prejudice of comparing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Montesquieu's view of Chinese law has thu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and models of oriental autocracy and legal Orientalism, which requires rational treatment and sober reflection.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法律东方主义'的中国误读反思研究”(15CFX011)
【分类号】:D9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史彤彪;孟德斯鸠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认识[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葛洪义;略论孟德斯鸠社会理论中的法律思想——兼谈启蒙思想与理性法律观的建立[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许明龙;;中法文化交流的先驱黄嘉略——一位被埋没二百多年的文化使者[J];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蒋海松;;孟德斯鸠中国法律观的洞见与误读——基于法律东方主义的反思[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2 张时;;试析《论法的精神》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启迪[J];法制与社会;2013年25期
3 蒋海松;;探寻中国法的“精神”——解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中国图景[J];经典中的法理;2010年02期
4 岳峰,林本椿;黄加略——曾获法国皇家文库中文翻译家称号的近代中国译坛先驱[J];中国翻译;2004年01期
5 宋向红;论黄嘉略对孟德斯鸠中国观的影响[J];莆田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程美宝;“Whang Tong”的故事——在域外捡拾普通人的历史[J];史林;2003年02期
7 吴莉苇;耶稣会士傅圣泽与早期欧洲汉学[J];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兴成;东方主义的全球化逻辑[J];读书;2004年03期
2 徐宏前;;东方主义探究[J];新余高专学报;2010年05期
3 毛毛;;后殖民时期的东方主义[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爱德华·萨伊德,唐建清 ,张建民;东方不是东方——濒于消亡的东方主义时代[J];天涯;1997年04期
5 罗世平;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3年05期
6 王丽萍;;《东方主义》在中国的误读和挪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李晶;;论黄哲伦对“东方主义”的文化解构和超越[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8 鲍瑾;;关于苗族文化形象的想象与建构——由“内部东方主义”引发的思考[J];美与时代(上);2013年03期
9 海龙;会见萨依德,不谈东方主义[J];神州学人;2003年11期
10 李东明;;美国对朝政策的文化透视 以美国的东方主义为例[J];实事求是;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宁;;“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对话还是对峙?[A];东方丛刊(1995年第3辑 总第十三辑)[C];1995年
2 张兴成;;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从东方主义到“东方人的东方主义”[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3 李清;;《唐纳德·杜克》中对东方主义的抵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黄川;;亚瑟·亨·史密斯与东方主义[A];东方丛刊(2002年第3辑 总第四十一辑)[C];2002年
5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瑛;;“东方主义”与“西方”话语权力——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反思[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7 卫景宜;;美国早期华人英语写作与“反话语”[A];东方丛刊(2002年第2辑 总第四十辑)[C];2002年
8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松涛;黄婷婷;;《蝴蝶君》——沉亡于幻想中的蝴蝶[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捷;用一种东方主义反对另一种东方主义[N];东方早报;2010年
2 孟祥路;水电环境论之“东方主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思郁 书评人;东方主义的理论困境[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4 刘伟杰;人居文化与商业价值的有机融合[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祝勇;“另外”一个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赵稀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的后殖民颠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姜玉琴 乔国强;葛浩文的“东方主义”文学翻译观[N];文学报;2014年
8 张剑;庞德与中国:“东方主义”和民族身份的建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陆昀;业界呼吁反思城市无风格[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10 曾任华新国际集团总裁,,兼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现任青岛海尔地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卢铿;中国建筑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2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佳寒;“东方主义”的滥觞:希腊古典史家作品中的“他者”形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4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楠;哈金笔下东方主义话语的呈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杨;哈金《等待》中的东方主义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董欢;迎合、解构与超越[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杨明明;沙俄时期俄罗斯的中国形象[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5 矫尉蓉;颠覆与重构-《玉牡丹》中的加拿大华裔形象解读[D];吉林大学;2016年
6 谭逸辰;远去的风景:再读“第六代”[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邹倩;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游移[D];湖南大学;2016年
8 娄倩慧;谭恩美《惊奇山谷》中的东方主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9 周怡;中和之道—论“新东方主义”与中国当代设计的交融与贯通[D];东南大学;2016年
10 周迁旬;自我东方主义视角下张爱玲《赤地之恋》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86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086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