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与公众参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立法主体建设
[Abstract]:The history of reform, especially that of China over the past 30 years, has proved that without the guarantee of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the achievements of economic system reform will be lost again and again, and the goal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will not be realized. Legislation,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political governance, relates to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 and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In the important period of China's rapid transformation, social interests are diversified, social contradictions also present a complex situation, legislation has undoubtedly become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main body of legislation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legislation. The authority, high quality of the subject of legislation and democracy, open legislative activities are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syst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legislation, we can promote the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 from the level of rule of law and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ounds the general theory of the legislative subject and defines the main scope of the legislative subject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The second part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termin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legislation. The fourth part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to perfect China's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and syste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the comparative method, the historical method, the value analysis method,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and so on research method to carry on the research analysis to the thesis theme, through read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the extensive drawing attention, carries on the comb to the theme vein, This paper was finally formed. This paper tries to combine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China, to provide some system ideas for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legislation in China, so as to promote the perfec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politics.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有西;洪钟大吕铸辉煌——关于当今中国立法的庙堂之争[J];政府法制;1995年04期
2 周旺生;中国立法五十年(上)──1949──1999年中国立法检视[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05期
3 李林;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立法发展(上)[J];法治论丛;2002年05期
4 计伟民;;中国立法新生态[J];公民导刊;2008年03期
5 ;民意与立法同行[J];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03期
6 汪全胜;试论信息网络对当代中国立法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05期
7 徐前权,刘冬京;构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设想[J];理论月刊;2005年06期
8 阎丽红;;试论国际民商事诉讼管辖权的冲突及其解决[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陈杰人 ,赵晓秋;中国立法向经济瞄准[J];法律与生活;2003年20期
10 龚维敬;西方反垄断法理论与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迪[J];经济评论;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京宜;;海南经济特区立法若干问题[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叶宏伟;;立法效率的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郭丹;;各国合作社立法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立法的借鉴[A];中国商法年刊(2006)——合伙与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C];2006年
4 李鹏程;;经济特区与民族自治区立法制度的特点比较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5 王子正;;东北地区立法协调机制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6 曹培忠;;论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流浪乞讨的原因和解决举措[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7 赵健君;;论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制度[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8 王军;;国际体育仲裁制度对解决我国体育纠纷的启示[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倡议书[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李宏吉;;沈阳经济区开展区域性立法协作的模式与路径选择[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 李林;中国立法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N];北京日报;2009年
2 记者 蒋安杰;《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0—中国立法60年》隆重面世[N];法制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媛;“中国立法”站到新的起点上[N];法制日报;2011年
4 记者 陈芳 周婷玉 崔清新;2011,中国立法的四大看点[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本报记者 毛磊 裴智勇;中国立法转向攻坚克难期[N];人民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毛磊 宋伟;中国立法向法典化迈进[N];人民日报;2009年
7 李林;新中国立法的主要经验[N];学习时报;2010年
8 司法部司法研究所 刘武俊;“后立法时代”的中国立法[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马灿;法治30年,中国立法日渐走向完善[N];民营经济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廖文根;中国立法 从有法可依迈向良法可依[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琳;南京国民政府训政前期立法体制研究(1928-1937)[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彭谦;中国民族立法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张晋元;法流失论[D];吉林大学;2008年
4 曹海晶;当代中国立法体制的社会生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汤善鹏;立法权正当行使的法理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杨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轨迹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斌;现代立法中的利益衡量[D];吉林大学;2005年
8 邱润根;外国公司跨境上市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姚云;美国高等教育立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光;我国区域立法协调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睿;职业化与公众参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立法主体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万欣;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立法[D];郑州大学;2012年
3 刘妍;我国立法主体缺陷及其立法体制改进的政治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朝东;“革命”与“重构”下的规则制定——1949~1976年间的中国立法背景分析[D];安徽大学;2004年
5 白强;中国立法效益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6 彭晓琼;跨国投资银行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7 陈鼎庄;试论有限责任合伙制度的建立[D];厦门大学;2006年
8 刘志明;论当代中国的立法转型[D];山东大学;2010年
9 洪在成;中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10 唐春生;欧盟转基因食品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98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398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