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法家“刻薄寡恩”的底蕴及国家治理意义
发布时间:2019-05-14 21:19
【摘要】:长期以来,法家在传统中国背负“刻薄寡恩”之骂名。“刻薄寡恩”之名不尽然出自正统儒学之攻诋,更基于法家好利自为人性论、进化历史观、法势术等理论观点中表现出来的“硬心”特质。从国家治理的视角出发,法家的“刻薄寡恩”包含了许多积极、有价值的内容,其好利自为的人性论至少构成观察人性的一种有益视角,“轻德尚力,赏功罚罪”旨在以国家的强制力量构筑先与后取、互利互用的公共伦理,“刑无等级,公正无情”对中国一贯以来遭受人情困扰的执法和司法尤具意义,“重刑”实为特定历史时代的“足刑”,“刑胜少赏”某种意义上告诫后人依法治国无论如何“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在传统中国,“刻薄寡恩”之名,源于其对血缘关系及泛化的质疑,源于对古代中国固有宗法伦理文化的否定,“刻薄寡恩”的评价意味着法家在血缘、宗法根深蒂固的传统中国的失势。然而,正是“刻薄寡恩”或者说“硬心”这一特质赋予了法家治理理论在践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当代中国以现代性。
[Abstract]:......
【作者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本文编号:2477056
[Abstract]:......
【作者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本文编号:2477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477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