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论当代美国法经济学的理论流派——以学术传统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9-09-13 02:11
【摘要】:法经济学运动就其整体而言,呈现出学派林立,思想杂多的学术景观。它显然不是一个立场相同、步调一致的运动,而是不同学术传统并存的研究过程,其中有些研究具有互补性,有些研究则具有竞争性甚至对立性。通过法经济学50多年学说发展史的研究,追根溯源、条分缕析,解读和阐述基于学术传统和研究视角的不同而并立的七种法经济学流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图文】:

框架图,框架,法经济学,法律原则


研究框架,将更多具有意识形态内容的研究纳入到法经济学研究领域,发展出一种“新的思考法学和经济学的方法。”[19]这样一种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可以用下图来概括。(见图1)图1麦乐怡的法经济学分析框架①①本图转引自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8以下。图中各因素的含义及关系如下:(1)“时间和联系”系指作为被特定社会的经济意识形态所界定的法律和经济的整个概念框架,必须(或只能)结合特定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联系来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其中,,法律和经济的关系是动态的,而“联系”则被用以确定问题的性质和寻求解决问题途径。(2)“法律原则”系指为特定时期所认可的、有效力的正式法律规定。当基本经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时,原先的法律规则必须让位于被新的社会观念所认同的、新的法律措施。(3)“法律制度”系指经由立法程序认可的用来解释和处理所有被认为是法律事务的正式制度,其范围和结构的演化与时间、以及变化着的社会观念密切相关。(4)“法律意识形态”系特指体现在法律中用以说明法在一个社会中的特定的角色、目的或作用的意识形态。从功能上看,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使法和法律行为得到了说明。因此,不同的法律意识形态一方面对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通过各自相应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得以表现。但在此起最终制约作用的仍是法律角色的经济—哲学观念。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识形态在技术上都具有可分析性。换言之,即均可被适当地置放在法经济学的分析模型中加以分析。(5)“自我或者我们”则特指代表不同选择的基本参考点以及用以为法经济学服务的任何一种模型。在此,“自我”代表个人主义或个人主义哲学;而“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法经济学研究:教学体系、理论框架与实践应用” 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IDHT20130226)
【分类号】:D9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克里斯蒂·朱斯;凯斯·R.孙斯坦;里查德·H.西拉;王卫东;童颖琼;;法和经济学的行为学方法[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张建伟;新法律经济学:理论流派与反思性评论[J];财经研究;2000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黄健;;民事执行裁决权配置略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徐彪;;刑事侦查正当程序论——兼从效益观的角度进行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张娟;;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侯思贤;;看法律如何不能自为而自足——读刘燕著《会计法》有感[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5 叶明;吴太轩;;医疗损害之惩罚性赔偿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6 陈彤;;管制抑或竞争:选择权应该交给谁?——探析“州政府行为豁免原则”背后的问题意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7 赵芳春;;论我国税法的价值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8 袁明圣;;权力复归:行政体制改革的进路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9 张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认:要件解析与类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10 黄忠;;现代合同拘束力正当化理论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治勇;;信息与法律[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柯华庆;;法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应飞虎;吴锦宇;;事实的推导、预测与发现——经济人假设作为一种信息的限度与陷阱[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周林彬;李胜兰;;法律经济学课程设计比较研究(研究报告)[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周旭亮;;法律产品的经济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胡凯;;论法经济学的两条研究路径[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康纪田;;限制财产权行使的法治取向[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廖建求;;浅谈法经济学的学科定位[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刘大洪;岳振宇;;垄断的成因与反垄断政策的重构——从法与经济学的分析视角[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曲振涛;周旭亮;周正;;政府采购法的经济学分析——从博弈的视角谈政府招标采购的经济效率[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丁茂中;反垄断法实施中的相关市场界定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江翔宇;公司型基金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沈强;TRIPS协议与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谢银玲;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陈志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吕帆;茶叶质量安全认证管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于大伟;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雄;土地使用权征用法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建伟;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的现实主义思潮[J];经济学动态;2000年03期

2 张建伟;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中国经济学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洪捚;张宏光;;浅论法经济学学派[J];学术交流;2009年07期

2 ;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征文启事[J];生产力研究;2010年03期

3 赵孟;;经济学视野里的法律[J];卓越理财;2006年05期

4 周林彬,黄健梅;行为法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聚焦经济理性[J];学术研究;2004年12期

5 宋智慧;信用缺失的法经济学阐释[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李梦媛;;法经济学主流分析范式的反思与拓展[J];法制与社会;2008年21期

7 史晋川;董雪兵;;法经济学的理论进展和应用研究——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8 张勇;宋艳锴;;“2006年度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综述[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6年03期

9 丛中笑;;法与经济之学:法经济学与经济法学[J];当代法学;2011年02期

10 廖建求;;浅谈法经济学的学科定位[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钦;;法经济学的动态演化及其中国的发展[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豆景俊;张建涛;;我国的法经济学研究现状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胡凯;;论法经济学的两条研究路径[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李振宇;;法经济学方法论研究[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廖建求;;浅谈法经济学的学科定位[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任碧云;南云僧;;谁的贡献大——透过一个案例的解剖分析法经济学的制度设计思想[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殷继国;周琳静;;法经济学的本土化研究[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孙圣民;;2003年度“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综述[A];《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二辑[C];2003年

9 ;短讯一则:“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组委会成立[A];《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二辑[C];2003年

10 曲振涛;;法经济学的逻辑与理论结构[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增刚 整理;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N];光明日报;2011年

2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法经济学:法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与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孙秋枫;法经济学:用经济的方法分析法律活动[N];检察日报;2004年

4 魏建;使法律分析更为现实的行为法经济学[N];光明日报;2006年

5 湖南大学经贸学院 李素文邋彭易梅;以行为经济学重构法经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6 周炳林;许霆案中的“过量威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获得者、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 应飞虎;如何避免想当然的立法[N];检察日报;2011年

8 冯玉军;哥大法学教育种种[N];江苏法制报;2007年

9 孙国华;我所了解的人大法学院60年[N];法制日报;2010年

10 卓泽渊;我为什么写《法政治学》[N];北京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素文;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法经济学效用函数建构[D];湖南大学;2009年

2 杨志利;违约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D];辽宁大学;2008年

3 关越;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D];吉林大学;2013年

4 孙祥和;美国私有财产权宪法保护法律变迁及其路径依赖[D];辽宁大学;2007年

5 王东辉;侵权法律选择的法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6 孙法柏;现代环境法的运行机制[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成礼;社会主义法治均衡发展战略[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潘小军;艰难中前行[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9 王磊;中国案例指导制度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10 丁玉海;法经济学理性主义的逻辑与历史分析及其启发[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明;19世纪之前法经济学的萌芽和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张静;行为法经济学及其对中国的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邵兴全;解读法经济学[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4 路艳娥;法经济学视野中的权利冲突[D];武汉大学;2005年

5 明泓杉;法经济学与中国传统法学相关问题的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郑小兵;法经济学语境下的执法成本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鹏;规则简单性的限度[D];吉林大学;2007年

8 罗敏;基于法经济学的集体土地价值测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史剑华;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D];山西大学;2007年

10 刘政;公共利益的法经济学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35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535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4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