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复仇的法律规则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19 11:20
【摘要】:复仇作为一种古老的习惯,从起产生到发展,从盛行到衰退,都将人类文明浓缩成一个个片段和剪影。在其不断发展与纠结的背后,是礼义与公法的矛盾、忠孝与节义之间价值选择的矛盾,更是中国原始社会、封建社会情法冲突的矛盾。在现代中国,伦常讲究虽不如古时深厚,抑或是在相当程度上已经相对淡漠,但复仇心理和复仇主义却仍然存在,同样,伴随其始终的正义观、公平观也依然存在。笔者通过本文旨在能初步理清复仇作为曾经存在、现在仍未完全泯灭的意识与行为有着如何的发展历程,其背后又隐藏着如何的文化传统,探讨复仇法律规制的变迁,以期以史为鉴,有所裨益。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三个部分,字数总计在两万二千字左右。 第一部分紧紧围绕“何为复仇”、“为什么复仇”,探讨了“复仇”作为一种认知与社会现象,从词义、社会学以及法理学三个角度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远古遗风的探问中对“为什么复仇”这一问题进行归纳分析。 第二部分侧重则从“复仇与文化”、“经学文化中的复仇”、“复仇与文字”以及“复仇的法律规制与变迁”四个角度来重点论述“复仇、文化与复仇规则化”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关系。从文化赋予复仇的规定性,经学文化对复仇各项规则,包括复仇的前提标准、复仇的对象、复仇者的范围以及对复仇结果的追求四方面所产生的规定和影响,并在研究中国关于“复仇”文字的基础上,探讨文字作为文化符号与文化载体,对复仇主义、复仇行为产生的作用,最后从立法、司法等方面来分析“复仇的法律规制与变迁”。 第三部分重点论述“复仇规则化背后的实质困境”,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各个不同主体对复仇所采取的“赞许复仇”、“赞许复仇与禁止复仇的调和”以及“禁止复仇”这三种基本态度,来分析与阐述“复仇规则化背后隐藏的实质困境”,从暗藏的道德陷阱到抽象二元标准的盛行,再到为纯粹法律一元标准的确立而做的努力,以此表明在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背景下,,要确立纯粹法律一元标准仍然是过于简单化的思维进路。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0
本文编号:2538070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田东奎;习惯、礼与中国法的起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邱兴隆;从复仇到该当——报应刑的生命路程[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赵子强;中国古代刑罚目的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应飞虎,戴劲松;法治与德治──基于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的比较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龙大轩;和谐思想与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选择[J];现代法学;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2538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538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