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专利的收益私人化与权益私有化——美国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法律激励体系的启示
【作者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分类号】:D971.2;D923.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霍华德·W·布雷默,王晓惠,袁苇,夏继红;大学技术移转:发展与革命[J];科技与法律;1999年01期
2 林耕;傅正华;;美国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管理及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05期
3 张凤,李宁,何传启,叶小梁;美英德法日五国的国立科研机构体制[J];科研管理;1999年01期
4 李文波;国立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的知识产权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超;;公共研究的治理:OECD国家经验与启示[J];当代经济;2010年01期
2 彭学龙,赵小东;政府资助研发成果商业化运用的制度激励——美国《拜杜法案》对我国的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07期
3 翟海涛;;美国大学技术移转机构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12期
4 许长青;;立法促进大学知识产业化的作用透视——发达国家的实践与经验借鉴[J];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01期
5 卞松保;柳卸林;;国家实验室的模式、分类和比较——基于美国、德国和中国的创新发展实践研究[J];管理学报;2011年04期
6 许长青;;市场力量与政府规制:大学知识产业化的背景、模式及趋势[J];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04期
7 崔惠绒;段红平;杨建宏;依日贵;刘范西;;完善我国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2年21期
8 丁亚金;;技术经纪人:学术资本主义理念下高校的重要资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9 杨国梁;;美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概况[J];科技促进发展;2011年09期
10 包海波 ,盛世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专利制度创新及其绩效[J];科技与法律;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包海波;盛世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专利制度创新及其绩效[A];专利法研究(2003)[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秀峰;共性技术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2 刘亚非;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探究[D];东北大学;2006年
3 郑大勇;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邱爽;产权、创新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吴彩丽;中国自然科学研究水平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叶宝忠;基于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夏清泉;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舒红娟;我国公共研发机构资助绩效评价及改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雯;大学内国家实验室的典范: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文静;技术市场管理法律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英;中外公立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刘皓;国家实验室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吕亮升;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评价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6 张益伟;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科研体制改革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01年
7 冯埃生;大连化物所R&D战略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8 方一兵;我国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技术创新界面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9 刘永立;微电子技术研究所提高经济效益的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10 魏非;浙江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凤,李宁,何传启,叶小梁;美英德法日五国的国立科研机构体制[J];科研管理;1999年01期
2 卫之奇;;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绩效评估体系浅探[J];全球科技经济w,
本文编号:2542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542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