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论中国法律解释语境中的“立法原意”

发布时间:2017-03-29 01:12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法律解释语境中的“立法原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这标志着颁布实施达15年之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首次被修正。值得一提的是,修正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新《立法法》”)第一百零四条第一款,作为新增加的内容,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主要针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并符合立法目的、原则和原意。这一新增加条款规定了司法解释的对象和标准,是对“两高”司法解释权的限定。引人瞩目的是,本条文以三个关键词——立法目的、立法原则和立法原意——来表述司法解释的标准。经考察,笔者发现:如果从在规范性文件中的出现频率来看,与“立法目的”、“立法原则”相比,“立法原意”属于低频词汇。更进一步说,在所有出现“立法原意”字样的规范性文件中,新《立法法》的效力级别最高。那么,“立法原意”何以成为法律文本的措辞?其何以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其何以限定司法解释权?其如何限定司法解释权?如果将“立法原意”的研究予以本土化,那么,中国法律解释语境中的“立法原意”,其具体现状如何?如何看待之?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分析法、语义分析法、实证分析方法。在探寻“立法原意”时,离不开历史的分析方法。作为法律解释方法的“立法原意”甚至可以称之为“历史解释”方法。对新《立法法》第104条第1款的条文分析,对“立法原意”的正当性解读,以及对目的、意图、本意和原意的区分界定等,所有这些涉及字词、语言、句子乃至句型的分析,语义分析方法不可或缺。本文不局限于理论层次的探讨,通过对中国现行制度设计中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分析,以及通过对司法实践中相关的司法判决书进行分析,以期更加清晰地反映中国法律解释语境中“立法原意”的现状。本文的基本观点在于:根据新《立法法》第一百零四条第一款,“立法原意”作为司法解释的标准,是对“两高”司法解释权的限定。“立法原意”能够具有进入法律文本,是因为其具有政治上的天然合法性,并符合分析实证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且契合了法律解释的客观性要求。通常,“立法原意”在法律解释语境中呈现出两个面相:作为法律解释的目标和法律解释的方法,以达到限定司法解释权的目的。中国语境之中,由于法律解释具有独特性,学术争论呈现超越“主客观”之争的局面,制度设计秉持“立法者中心主义”的立场,司法实践中法意解释陷入名与实的角逐。那么,如何评价当下中国法律解释中的“立法原意”?笔者认为,中国法治建设之路任重道远,“立法原意”不可偏废;但同时,赋予法官合理的自由裁量权也是大势所趋。同时,司法在于决断,而非求真。构建个案的裁判规范是审判活动的中心。“立法原意”只是法官决断时的诸多考虑因素之一。因此,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均不现实,对“立法原意”非黑即白的态度不可取。对此,针对中国法律解释语境中“立法原意”的现状,要逐步实现从“立法者”到“司法者”的立场转变。具体来说,立法技术上,寻求粗疏与细密的平衡;司法上,增强判决书的说理性;法学研究上,继续深入转向司法,致力于实用法学研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对当下中国法律解释中的“立法原意”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具体说来,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研究方法创新。本文所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分析法、语义分析法、实证分析方法。笔者交叉、综合地运用了这些方法。特别是,在考察中国语境中的“立法原意”时,参考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相关规范性文件和司法判决书进行了类型化的分析。另一方面,观点创新。笔者认为,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均不妥当,对“立法原意”持非黑即白的态度不可取。当下中国语境中,“立法原意”更多地是一个制度的问题,应逐步转换“立法者”的立场。具体说来,本文加上导言、结语,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本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价值、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基本命题及可能的创新点。根据新《立法法》第一百零四条第一款,“立法原意”是对司法解释权的限定。从“立法原意”可以窥探中国法律解释制度、方法与学术研究的现状,并进一步考察中国司法解释实践的名与实。目前学者主要从四个角度研究“立法原意”相关问题。通过以上分析,明确本文的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分析了“立法原意”的正当性。本部分主要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立法原意”何以限定司法解释权?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首先,从哲学基础看,一方面,“立法者”的政治哲学解读增强了“立法原意”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立法原意”的正当性还来源于解释理论中的客观主义。其次,从法律基础看,“立法原意”强调解释者之外的客观性,这恰好与近代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流派以及法学研究方法上的“实证主义”取向相契合。最后,“立法原意”的政治基础来源于民主与权力分立的政制理论。第三部分研究了“立法原意”在法律解释语境中的面相。本部分主要解决如下问题:“立法原意”如何限定司法解释权?笔者从两方面进行论证。一方面,“立法原意”可以作为法律解释的目标达到限定之目的。那么,作为法律解释的目标,“立法原意”究竟是立法者制定法律时的实际意思,还是适用时法律规范本身的意思?主观论与客观论之争由此产生。另一方面,“立法原意”可以作为法律解释的方法。当然,作为一种解释方法,“立法原意”将遭遇本体、方法、技术三方面的挑战与诘问。第四部分考察了中国法律解释语境中的“立法原意”。本部分主要考察了“立法原意”的本土化现状。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之。首先,制度设计中的“立法原意”呈现出“立法者中心主义”的局面。其次,司法实践中的“立法原意”彰显出法意解释的名实之分。最后,学术争论中的“立法原意”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主客观”之争。第五部分探讨了中国法律解释中的“立法原意”的评价与对策。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之。一方面,关于中国语境中“立法原意”的定性问题,即如何评价“立法原意”的现状。中国法治建设之路任重道远,“立法原意”不可偏废;但同时,赋予法官合理的自由裁量权也是大势所趋。同时,司法在于决断,而非求真。构建个案的裁判规范是审判活动的中心。“立法原意”只是法官决断时的诸多考虑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针对中国语境中“立法原意”的现状,在制度上、学术上以及司法实践中,均要逐步实现从“立法者”到“法官”的立场转换。立法技术上,寻求粗疏与细密的平衡;司法上,增强判决书的说理性;法学研究上,继续深入转向司法,致力于实用法学研究。第六部分为“结语”。本部分总结了文章的论证结构,指出:司法的性质在于决断,构建个案的裁判规范这一实用主义的取向将消解“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的张力。无论是中国的制度设计、司法实践的审判活动,还是学术研究,实现“立法者”到“法官”的立场转换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平衡立法粗疏与细密的关系、增强司法判决书的说理、进一步实现法学研究的转向等针对现状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立法原意 法律解释 中国语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22;D920.0
【目录】:
  • 摘要2-6
  • Abstract6-12
  • 导言12-19
  • 一、问题的提出12-13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13-14
  • 三、文献综述14-17
  • 四、主要研究方法17
  • 五、论文结构及命题17-18
  • 六、论文主要创新18-19
  • 第一章“立法原意”的正当性19-26
  • 一、“立法原意”的哲学基础19-22
  • (一) 客观主义19-20
  • (二)“立法者”的政治哲学解读20-22
  • 二、“立法原意”的法律基础22-24
  • (一)法学智识背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22-23
  • (二)法学研究方法:“实证主义”取向23-24
  • 三、“立法原意”的政治基础24-26
  • 第二章“立法原意”在法律解释语境中的面相26-34
  • 一、作为法律解释目标的“立法原意”26-29
  • (一)主观论之下的“立法原意”26-28
  • (二)客观论之下的“立法原意”28-29
  • 二、作为法律解释方法的“立法原意”29-34
  • (一)本体之思:求真,还是独断30-31
  • (二)方法之辨:原意、本意、意图和目的31-33
  • (三)技术之行:如何探寻“立法原意”33-34
  • 第三章 法律解释语境中“立法原意”的现状34-48
  • 一、制度设计中的“立法原意”:立法者中心主义34-39
  • (一)现行制度设计35-37
  • (二)对现行制度设计的分析37-39
  • 二、司法实践中的“立法原意”:法意解释的名与实39-44
  • (一)“立法原意”:“是”,还是“应当是”?39-41
  • (二)“立法原意”:立法资料在法律解释中的运用41-42
  • (三)“立法原意”:整体的根本意向,还是具体的规范想法?42-44
  • 三、学术争论中的“立法原意”:超越“主客观”之争44-48
  • 第四章 法律解释语境中“立法原意”的评价与对策48-58
  • 一、如何评价“立法原意”的现状48-53
  • (一)从中国的法治建设看“立法原意”49-50
  • (二)从司法活动的性质看“立法原意”50-52
  • (三)从个案的裁判规范看“立法原意”52-53
  • 二、针对“立法原意”现状的对策53-58
  • (一)立法:寻求粗疏与细密的平衡53-55
  • (二)司法:增强判决书说理性55-56
  • (三)法学:法律解释学的转向56-58
  • 结语58-60
  • 参考文献60-64
  • 附录1(规范性文件)64-66
  • 附录2(司法判决书)66-71
  • 后记71-7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秉志 ,王勇;论对刑事立法原意的把握[J];政法论坛;1990年03期

2 魏东;田维;;立法原意对刑法解释的意义[J];人民检察;2013年13期

3 强世功;;文本、结构与立法原意——“人大释法”的法律技艺[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4 王秋良;对新刑法中“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立法原意的探讨[J];浦东开发;1999年04期

5 刘湘琛;;官员道歉制度化追问[J];决策;2007年11期

6 强世功;;文本、结构与立法原意——“人大释法”的法律技艺(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年02期

7 陈卫东;;立法原意应当如何探寻:对《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整体评价[J];中国检察官;2013年23期

8 ;编辑荐书[J];新理财;2005年12期

9 陈卫东;;立法原意应当如何探寻:对《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整体评价[J];当代法学;2013年03期

10 刘湘琛;;官员道歉制度化追问[J];政府法制;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侯国云;法律解释不需要遵循立法原意吗?[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年

2 ;“站岗”抵罚款 更合立法原意[N];深圳商报;2010年

3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 刘仁文;在规范与事实之间寻求正义[N];光明日报;2011年

4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 陈国庆;准确理解立法原意的指导书[N];检察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罗旭;中央与香港的政治关系必须正视[N];光明日报;2014年

6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戴佛明;能动司法是司法范畴内的生动实践[N];人民法院报;2012年

7 对话人 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饶戈平 《法制日报》记者 范传贵;“爱国者治港”具有充分法律依据[N];法制日报;2014年

8 ;急遽普选不符合香港实际情况[N];人民日报;2004年

9 侯国云;献血善举不应受处罚[N];法制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欢;论中国法律解释语境中的“立法原意”[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2 于冰;论中国刑法解释中的立法原意[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法律解释语境中的“立法原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73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7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