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比推理的指导性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5 19:44
【摘要】:案例指导制度建立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指导性案例的参照适用实现“类似案件类似处理”的法律效果。最高院颁布的指导性案例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指导性案例的指导作用在司法实践过程中表现的并不理想。一方面是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在理论界尚存争论。指导性案例的效力是基础性的问题,关系到指导性案例参照适用的说服力。另一方面,由于效力及司法技术的问题,指导性案例的适用现状不尽如人意。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探讨指导性案例的类型与效力,认真研习类比理论,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发挥指导性案例的参照作用。当下级法院审理类似案件时,为法院提供相应的指引。文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指导性案例的概况。指导性案例的效力问题以及指导性案例的适用现状是研究指导性案例在司法适用中的基础性问题。以指导性案例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为引出理论做铺垫。这部分大致对我国指导性案例的基本情况做了介绍。例如,指导性案例的类型、指导性案例的效力、指导性案例的适用现状。研究指导性案例首要问题就是理清指导性案例存在的不同类型,指导性案例的类型不同,在效力方面也是不同的。只有分类确定指导性案例的效力,指导性案例的参照适用才更有说服力。目前,指导性案例的适用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例如,指导性案例引用率低、司法人员不习惯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指导性案例与待决案件比较点的确定仍存在争议等都是指导性案例在适用中遇到的问题,因此需要相关理论的帮助。第二部分,分别对类比推理及相似性的理论进行研究分析。类比推理是类似案件判断过程中涉及到的一种推理方式,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相似性的确定。该部分从三个维度界定类比推理,研究类比推理的合理性,从而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推理结构。通过对类比理论的研究发现,类比推理是一种独立的推理方式,特别是心理学视角下的类比推理,展示了推理的具体加工过程。类比推理被运用到法律领域中,以伯顿的类比法律推理,即“判例类推”为典型。同时,回应了类比理论是一种理性存在,其方式是通过完善类比推理的结构,对相似性进行实质性的比较。因此,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类比推理的公式,重新构造了类比推理的结构,从而将类比推理引入到指导性案例的适用过程中,达到类似案件类似判决的效果。类比推理的研究一直伴随着相似性判断理论的研究,伯顿的家族理论、拉伦茨的法评价一致说以及考夫曼的事物本质,是相似性研究时不可规避的内容,但是这些学说对于司法实践来说操作性不强。因此,该部分引入了心理学研究相似性判断的因果关系理论,为指导性案例适用中相似点的确定提供理论支持。第三部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发挥指导性案例的指导作用。首先,解释了类比推理为何能成为指导性案例适用中最佳的推理方法。其次,借助相似性理论确定了指导性案例适用中的比较点,这个比较点是判断指导性案例与待决案件是否相似的关键。最后,利用类比推理结构将待决案件适用指导性案例的完整过程展示出来。文章通过三个部分的论述,解决指导性案例在司法适用中面临的难题,使指导性案例真正发挥指导性的价值,统一司法适用,维护个案公正。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0-051
本文编号:2794560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0-0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灵敏;;指导性案例类型化基础上的“参照”解读——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为分析对象[J];交大法学;2015年03期
2 雷磊;;指导性案例法源地位再反思[J];中国法学;2015年01期
3 陆幸福;;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法律效力之证成[J];法学;2014年09期
4 房文翠;;我国司法经验整体化的实践与反思——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中的民事案例为对象[J];当代法学;2013年06期
5 孙光宁;;法律规范的意义边缘及其解释方法——以指导性案例6号为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04期
6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四川大学联合课题组;陈明国;左卫民;;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中国法学;2013年03期
7 于同志;;论指导性案例的参照适用[J];人民司法;2013年07期
8 宋晓;;判例生成与中国案例指导制度[J];法学研究;2011年04期
9 冯文生;;审判案例指导中的“参照”问题研究[J];清华法学;2011年03期
10 胡云腾;于同志;;案例指导制度若干重大疑难争议问题研究[J];法学研究;2008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程翠翠;论类比推理在疑难案件中的适用[D];广西大学;2015年
2 欧昌梅;司法过程中的类比推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孙建林;论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张洋;司法中的类比推理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94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79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