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从“昆山反杀案”审视我国正当防卫制度

发布时间:2020-12-19 04:13
  正当防卫,是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反抗心理和报复本能,赋予每一位民众在面临不法侵害时可自我救济的一项权利。我国刑法第20条对此有明确规定。但近代以来的学说却认为,在个人权利自我救济法律制度完备的法治社会,原则上不允许公民私人解决纠纷冲突。因此,作为公民自我救济方式之一的正当防卫权的行使,在多大程度上被允许,存在争议。在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案件的最终认定呈现限缩态势,客观上严格限定不法侵害的成立范围,大多数案例在防卫限度的判断上唯“结果论”倾向严重。2018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正当防卫”问题的第十二批指导性案例,“昆山反杀案”便是其中之一。本案是正当防卫制度在司法实践运用中的典型案例。本文结合昆山反杀案,分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对案件的基本情况和争议焦点作概括阐述;第二部分基于本案争议焦点,对正当防卫制度的重点理论问题:刑法第20条第3款“行凶”概念的判定、不法侵害结束时间点的明确以及关于防卫限度的判定规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评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三部分,结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昆山反杀案的指导性意见,运用第二章所提出的法理知识,对本案争议焦点进行分析定性。同时,...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案情回顾及争议焦点
    1.1 基本案情
    1.2 司法认定
    1.3 争议焦点
        1.3.1 刘海龙不法侵害行为是否属于“行凶”
        1.3.2 刘海龙不法侵害行为是否结束
        1.3.3 于海明的反击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第二章 本案争议焦点的法理分析
    2.1 刑法第20 条第3 款“行凶”一词的理论剖析
        2.1.1 关于“行凶”概念的现有理论及评析
        2.1.2 关于“行凶”行为的特征
        2.1.3 “行凶”概念之推析
    2.2 不法侵害结束时间点的判断标准及学说争议
        2.2.1 结束时间要件判定的法律规定
        2.2.2 防卫结束时间的学说争议及评析
    2.3 对防卫限度判定的法律解析
        2.3.1 有关防卫限度判断标准的学说
        2.3.2 防卫行为与防卫结果相统一的判定规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案例具体分析
    3.1 “昆山反杀案”的具体评析
        3.1.1 刘海龙的行为属于“行凶”
        3.1.2 刘海龙不法侵害行为尚未结束
        3.1.3 于海明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3.2 “昆山反杀案”的再思考
        3.2.1 规范特殊防卫制度中“行凶”的认定
        3.2.2 判定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三个要点
        3.2.3 正当防卫“紧迫性”判定标准之重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2925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925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e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