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意蕴
发布时间:2020-12-21 01:10
"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心在于"感受到程序正义",其突显了人民的法治主体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立场,体现了主客观统一的程序正义评价标准,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法治实践、情理法深度融合的理论结晶。"感受到程序正义"的法理表达便是主观程序正义,其理论内核至少包含主体间性的本质属性与情感治理的价值追求两个方面。"感受到程序正义"的主张有助于阐释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程序机理,有助于揭示人们自愿服从法律权威的心理动力。
【文章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理论重心
二、“感受到程序正义”的法理内核
(一)主体间性是“感受到程序正义”的本质属性
(二)情感治理是“感受到程序正义”的价值追求
三、“感受到程序正义”的法治意义
(一)阐释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程序机理
(二)揭示人们自愿服从法律权威的心理动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为治理技术的司法:家事审判的中国模式[J]. 李拥军. 法学评论. 2019(06)
[2]互惠的正义——法理学的视角转换及其实践意义[J]. 季卫东. 中国法律评论. 2018(03)
[3]法理:法理学的中心主题和法学的共同关注[J]. 张文显. 清华法学. 2017(04)
[4]平等、移情与想象他者:普遍人权的道德情感基础[J]. 刘晗. 清华法学. 2017(04)
[5]主体间性理论对刑法现代化的再造[J]. 童德华. 当代法学. 2017(03)
[6]反对形式法治[J]. 沈宏彬.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7(02)
[7]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下)——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观点[J]. 张文显.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6(04)
[8]司法公信力的理性解释与建构[J]. 胡铭.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4)
[9]“正义”概念辨析[J]. 李寿初. 文史哲. 2014(06)
[10]论情理法关系的理性定位[J]. 汪习根,王康敏. 河南社会科学. 2012(02)
本文编号:2928903
【文章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理论重心
二、“感受到程序正义”的法理内核
(一)主体间性是“感受到程序正义”的本质属性
(二)情感治理是“感受到程序正义”的价值追求
三、“感受到程序正义”的法治意义
(一)阐释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程序机理
(二)揭示人们自愿服从法律权威的心理动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为治理技术的司法:家事审判的中国模式[J]. 李拥军. 法学评论. 2019(06)
[2]互惠的正义——法理学的视角转换及其实践意义[J]. 季卫东. 中国法律评论. 2018(03)
[3]法理:法理学的中心主题和法学的共同关注[J]. 张文显. 清华法学. 2017(04)
[4]平等、移情与想象他者:普遍人权的道德情感基础[J]. 刘晗. 清华法学. 2017(04)
[5]主体间性理论对刑法现代化的再造[J]. 童德华. 当代法学. 2017(03)
[6]反对形式法治[J]. 沈宏彬.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7(02)
[7]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下)——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观点[J]. 张文显.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6(04)
[8]司法公信力的理性解释与建构[J]. 胡铭.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4)
[9]“正义”概念辨析[J]. 李寿初. 文史哲. 2014(06)
[10]论情理法关系的理性定位[J]. 汪习根,王康敏. 河南社会科学. 2012(02)
本文编号:2928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928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