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水斋存牍》之息讼案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14:09
本文关键词:《盟水斋存牍》之息讼案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息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息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和文化方面,而《盟水斋存牍》中共有八十八个直接以息词、息讼为名,本文便以这八十八个息讼案件为依据,深入探讨了息讼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的判词运用。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对《盟水斋存牍》中的八十八个息讼案件的类型进行分析,依照案件性质和息讼原因大致分为三类,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复核案件。其中刑事案件包含了人身伤害类案件和诬告类案件,其下又划分不同类别;民事案件包含田土纠纷、户婚纠纷、口角之争、合伙分利不均四类案件,其下又划分不同类别。本文的第二部分首先是对《盟水斋存牍》中所载息讼案件按照卷宗号、案件名称、纠纷原因、判决结果、息讼方式和详审机构将八十八个息讼案件进行了整理分类,统计了这些案件判决结果的作用对象,既大多数案件是原被告双方都受到了惩处,进而结合这些案件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中国古代司法官判案的原则;然后,结合这些案件的审判结果,探讨了息讼的形成路径;最后,在前面三个分析的基础之上界定了息讼的适用范围。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对中国古代的息讼文化的总结与概括,首先从儒家、道家、法家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息讼理念产生的思想基础;其次将息讼作两个层次的理解,第一个层次是作为一种司法理念的息讼对中国古代的立法和司法产生的影响,第二个层次则是系统的总结了作为一种制度的息讼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如何得到体现,包括拖延、教化、设置“教唆词讼”罪和调解。本文的第四部分则是以《盟水斋存牍》中所载的息讼案件为依托,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解读其中所蕴含的的晚明时期息讼的特点,包括重视亲伦精神、等级制度、情理法兼顾三个方面。
【关键词】:《盟水斋存牍》 息讼 法律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6
- 第一节 选题意义9-10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分析10-14
- 第三节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14
- 第四节 创新之处14-16
- 第一章 《盟水斋存牍》中的息讼案件类型16-26
- 第一节 刑事案件的调处息讼16-19
- 第二节 民事案件的调处息讼19-23
- 第三节 复核案件23-26
- 第二章 《盟水斋存牍》中的息讼案件分析26-34
- 第一节 惩处对象26-28
- 第二节 审理原则28-30
- 第三节 息讼的形成路径30-32
- 第四节 息讼的适用范围32-34
-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息讼思想和息讼制度34-41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息讼思想34-36
-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息讼制度36-41
- 第四章 从《盟水斋存牍》中息讼案件看明末息讼的特点41-45
- 第一节 重视亲伦精神41-42
- 第二节 等级制度42-43
- 第三节 情理法兼顾43-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附录49-56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建玲;;中国传统和合法律文化的初步考察[J];消费导刊;2009年12期
2 张立先;李军红;;网络法律文化悖论的法理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11期
3 赵旭;;十八世纪英国律师职业与法律文化[J];人民论坛;2010年23期
4 赵庆;;从现代法治建设看我国法律文化的变迁[J];商品与质量;2011年S4期
5 杨锦;;试析梁启超法律思想的演变过程[J];法制与社会;2011年15期
6 王栋,雷江;中西法律文化的对比及借鉴[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张烁;;理念与制度:中国法律的在场与不在场[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8 李军红;张立先;;我国网络法律文化悖论及解决路径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01期
9 王婧;;试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03期
10 孙丽丽;;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J];学理论;2011年1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孟恩超;法律何以不被信任[D];南京大学;2014年
2 何梦莎;《盟水斋存牍》之息讼案件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刘琳波;中国第三次法律文化深度转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盟水斋存牍》之息讼案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6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96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