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论回应型法理论及其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4-11 00:46

  本文关键词:论回应型法理论及其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不但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也发生困难。更加严峻的是,整个社会陷入了信仰危机,国家的权威受到挑战。因此,解决社会问题,重新树立法律的权威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当时的法律体系过于僵化封闭,没能灵活有效的应对社会危机。伯克利学派此时应运而生,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采用了风险较大的改革策略,他们将价值和目的引入法社会学研究中,强调公民的法律参与和政治参与,开创了新型的法律模式——回应型法。回应型法理论调和了法的完整性和开放性的两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回应型法既强调规范性,也强调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建设具有启发意义。当我们倡导在理论上吸取回应型法合理性因素的同时,也要警惕法治本身固有的逻辑可能遭到破坏的风险。
【关键词】:压制型法 自治型法 回应型法 中国法治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0.0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第一章 回应型法理论概述14-23
  • 第一节 回应型法理论产生的背景14-19
  • 一、社会背景14-15
  • 二、理论渊源15-18
  • 三、伯克利学派的形成18-19
  • 第二节 回应型法理论的理论立场19-20
  • 一、工具主义19
  • 二、规范主义19-20
  • 三、多元主义20
  • 第三节 类型学的方法20-22
  • 本章小结22-23
  • 第二章 法的三种类型23-34
  • 第一节 压制型法23-26
  • 一、压制的含义23
  • 二、压制的原因23-24
  • 三、压制的方式24-25
  • 四、压制型法的局限25-26
  • 第二节 自治型法26-29
  • 一、正统性26-27
  • 二、规则之治27-28
  • 三、以程序为中心28
  • 四、自治型法的局限28-29
  • 第三节 回应型法29-33
  • 一、目的的权威29-30
  • 二、文明的精神30-31
  • 三、法律参与和政治参与31-32
  • 四、机构的能力32-33
  •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回应型法理论的理论意义及其发展34-38
  • 第一节 理论意义34-36
  • 一、关于改革的理论设想34-35
  • 二、理论局限35-36
  • 第二节 托依布纳的反思法理论36-37
  • 一、反思性的法36
  • 二、自创生系统36-37
  •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中国背景与理论启示38-46
  • 第一节 在依法治国背景下推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38-39
  • 一、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38
  • 二、扬弃工具主义的法律观38-39
  • 第二节 在回应社会发展中完善法治模式39-42
  • 一、中国法治模式的基本类型39-40
  • 二、在社会层面落实实现法治政府目标40-41
  • 三、理论上对多元主义法律观的客观思考41-42
  • 第三节 促进社会监督的理论思考42-44
  • 一、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42
  • 二、沟通商谈理论的启示42-43
  • 三、新程序主义理论尝试的启示43-44
  • 第四节 规范主义法律观的启示44-45
  • 一、对规范主义法律观重新审视44-45
  • 二、对法理和情理的实践考量45
  • 本章小结45-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荣军;;中国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J];清华法治论衡;2000年00期

2 高鸿钧;21世纪中国法治瞻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刘武俊;;“富士康诉讼”凸显中国法治“亚健康”[J];民主与科学;2006年05期

4 周晓慧;;中国法治政府的目标:公共服务型政府[J];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19期

5 贺霄;刘钰婷;;中国法治的过去与未来[J];法制与社会;2006年18期

6 刘武俊;;2007年中国法治前景前瞻——2007年中国法治发展趋势展望[J];改革与开放;2007年02期

7 蒋安杰;;回望中国法治三十年[J];法制资讯;2008年11期

8 ;《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09年卷即将出版[J];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9 ;中国法治发展的目标冲突与前景分析[J];公安研究;2009年08期

10 ;《研究生法学》20周年特刊征稿启事[J];研究生法学;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阳;;我谈董必武法律思想与中国法治三十年[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2 杨亚佳;;中国法治发展模式探讨[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龙小宁;;权利假说理论与中国法治发展[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熊先觉;;百年中国法治路[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5 鲜连发;;董必武法律思想与中国法治三十年[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6 熊先觉;;百年中国法治路[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7 李曙光;;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8 陈芸;;略论中国法治的资源取向[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C];2000年

9 陈霞;;董必武法律思想与中国法治三十年[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10 李鸿渊;;新中国法治政府建设历程与经验回顾——以权利与权力良性互动为视角[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萌;法治蓝皮书归纳去年中国法治五特点[N];法制日报;2008年

2 杨守勇;中国法治网有“记者”近百,全是假的[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罗争光 黄安琪;评析中国法治“大事件”[N];团结报;2013年

4 公安部 丁国强;中国法治的基因[N];北京日报;2013年

5 丁国强;期待现代中国法治之路早日走向成熟[N];法制日报;2013年

6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李贵连;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中国法治转型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刘作翔;标准化:中国法治向纵深发展的标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李艳洁;天津达沃斯再推中国法治进步[N];中国经营报;2014年

9 李林;中国法治——已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N];团结报;2014年

10 祁铁华 长春市委党校;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N];吉林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祝庭显;民本与民主交织下的新中国法治之路[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中睿;论回应型法理论及其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启示[D];黑龙江大学;2016年

2 陈亚鹏;法律人性化与中国法治的发展[D];安徽大学;2007年

3 张猛;中国法治路径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陈洋;中国法治正当性的理据简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潘丹丹;诉辩交易与中国法治秩序建构[D];黑龙江大学;2004年

6 杨宪民;中国法治困境的思考[D];郑州大学;2006年

7 李琴宝;中国法治建设路径选择[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文州;实践思维视域下中国法治的改进[D];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

9 陈文霞;风险社会背景下中国法治的发展与完善[D];河南大学;2013年

10 李勋;中国法治变革下的价值观冲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回应型法理论及其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97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6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