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讼师”生存困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讼师”生存困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中国古代讼师的生存困境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讼师的概念、内涵、性质、地位和功能以及发展历程等基础性问题进行梳理后,探索讼师的生存困境以及困境产生的原因。具体而言,文章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讼师的基础问题研究。目前,学术界对讼师的研究颇丰,但是,对一些基础性问题仍然存在争议,如什么样的人是讼师?讼师的产生于何时?学者的观点不一。而这些问题是研究讼师生存困境的基础,必须加以明确。因此,笔者首先对讼师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明确讼师的概念和内涵;对讼师的性质、地位和功能予以分析,对讼师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明确讼师的产生以及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为研究作基础性铺垫。第二部分,讼师的生存困境。从经济、立法、司法、人口四个层面论述了讼师理论上良好的生存状况,但是,事实上讼师却受到官方的抑制和民间的厌恶。官方抑制表现在立法规制和司法禁制上,历朝几乎都制定限制讼师发展的法律,司法实践中,讼师庭审无参与权、代书制度的限制、地方官员的鄙视及严打,种种国家行为让讼师生存艰难。在民间,讼师同样受到诟病,文学中被塑造成贪利形象,社会角色越加贬性化。讼师的物质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存在三个“差别大”,行业整体收入低。第三部分,讼师生存困境产生的原因。针对讼师的生存困境,结合第一部分的研究对生存困境的产生进行分析。得出困境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儒家“无讼”法律思想根源的影响。“无讼”思想与统治者治国观念不谋而合,因此,受到统治者倡导,官员也由此产生息讼观念并在司法实践中加以执行,百姓在统治者和官员的影响下,也形成厌讼心理,敌视讼师。二是制度的影响。国家制度方面,行政、司法不分,官员不愿累讼;司法审判并非政绩考核重点,造成官员轻视诉讼;司法运作成本高,官员不愿受案。民间制度方面,宗法制下的民间调解制度对讼师职业产生分化作用,具体表现在宗族调解制度、保甲调解制度、里甲调解制度以及乡约调解制度构成强大的民间调解网,大量纠纷被消灭在调解制度中,分化了讼师的业务。三是讼师较差的素质让其自食其果。讼师执业群体缺乏准入机制,人员成分复杂;执业水平低下,职业道德缺失是造成困境产生的内在原因。第四部分,讼师生存困境研究的启示。一、“和谐社会”的构建并非“无讼”;二、摒弃偏见,正确看待律师群体;三、加强律师队伍建设。本文以讼师的生存状况为研究视角,剖析讼师在古代社会中的生存境遇,结合讼师生存的社会背景予以分析,得出讼师生存困境的产生除了与传统“无讼”思想有关以外,还与民间纠纷调解制度以及讼师自身素质有关,这也正是本文想要表达的观点。
【关键词】:讼师 生存困境 无讼 宗法制 民间调解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前言8-12
- (一) 研究意义8-9
- (二) 研究现状9-10
- (三) 研究方法及路径10-11
- (四) 创新点11-12
- 一、讼师12-23
- (一) 讼师的概念及内涵界定12-13
- (二) 讼师的性质、地位及功能13-15
- (三) 讼师的发展历程15-23
- 二、讼师的生存困境23-33
- (一) 讼师生存的社会因素分析23-24
- (二) 官方抑制发展24-28
- (三) 民间厌恶28-31
- (四) 群体收入低31-33
- 三、讼师生存困境成因分析33-46
- (一) 产生生存困境的思想根源33-36
- (二) 产生生存困境的制度原因36-42
- (三) 产生生存困境的自身原因42-46
- 四、讼师生存困境研究的启示46-50
- (一) “和谐社会”的构建并非“无讼”46-47
- (二) 摒弃偏见,正确看待律师群体47-48
- (三) 加强律师队伍建设48-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学术成果55-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泽玉;;解读无讼——从法的价值角度入手[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李春明;张玉梅;;“无讼”法律文化与中国公众的法律认同[J];法学论坛;2007年04期
3 吴进科;;我国传统无讼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J];企业文明;2007年10期
4 赵海永;;功利性特质:传统无讼文化的核心解读[J];前沿;2008年01期
5 李华根;;论中国古代的“无讼”观念[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10期
6 罗莉娅;;试看“无讼”的当代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8年04期
7 覃妤嫦;蒋相之;;论“无讼”文化传统[J];法制与社会;2008年10期
8 王倩;于伶;;无讼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发展的当代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8年07期
9 朱晓静;;无讼与法治的契合与冲突[J];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10 于军;;无讼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江南论坛;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穆美琼;;刍议“无讼”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2 李毅;;古代无讼思想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启示[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3 卫欢;;孔子“无讼”说新解[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3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福建省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 扬凡;为创建“无讼社区”叫好[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安海涛;无讼社区:寻获社会和谐最大公约数[N];人民法院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储白珊;和谐幸福:源于无讼的力量[N];福建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林雯 人民法院报记者 安海涛;无讼社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路径[N];厦门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安海涛;厦门:以“无讼社区”根治“诉讼爆炸”[N];人民法院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郭桂花 江海苹 通讯员 杨长平;构建无讼瑞景 打造幸福家园[N];厦门日报;2012年
7 记者 照宁;建言促进“无讼社区”建设[N];人民政协报;2013年
8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陈艳风;虚幻的“国人无讼”图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何勤华;讼,追求无讼:注重调解与和谐的东方精神(下篇)[N];法制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郑金雄 本报通讯员 安海涛 张南日;“无讼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厦门样本[N];人民法院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游;从无讼到恢复性司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娟娟;“无讼”的理由及其逻辑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张焰武;中国古代“讼师”生存困境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3 任广峻;儒家“无讼”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张岭梓;论无讼[D];太原科技大学;2007年
5 辛以春;孔子“无讼”解[D];苏州大学;2007年
6 冯光;论无讼法文化及其当代启示[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姜梅;中国传统无讼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8 戚平;论儒家的“无讼”思想[D];新疆大学;2012年
9 范本腾;论中国传统“无讼”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北京工商大学;2011年
10 孙利;中国传统“无讼”思想及其现时代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讼师”生存困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11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