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我国网络公共领域交往的法律治理

发布时间:2017-04-24 17:37

  本文关键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交往的法律治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在网络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生活的今天,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对各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互联网虽然是无形的,但运用互联网的人们都是有形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因此,对网络公共领域交往的治理,实际上是对人的治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它固然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也就是人却是现实的,应该遵守法律,运用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既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应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本论文从社会主义法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网络公共领域交往困境这一现象的分析,认为由于现实层面基于实践方式的原因、制度层面基于期望偏差的原因、理论层面基于定位局限的原因,网络公共领域已呈现出非理性和从众性、分散化和碎片化、娱乐化和消费化等诸多问题,这使得社会规范的正常施行和维护受到干扰,激化了社会的无序和冲突现象。以社会主义法治解决网络公共领域交往乱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法治具有全局性、持续性和根本性能够给予公民政治参与和意见表达的权利,保障网络公共领域自治与他治的共同作用。笔者认为,我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立法还有很大空间,适时开展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法规的立改废工作,提高公民网络法治意识,已经成为网络公共领域公民交往的必需。加强网络公共领域的社会主义法律治理,以马克思法与国家治理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指导我国网络公共领域交往乱象的治理,可以从立法执法等多方面保障公民参与网络公共领域的权利,规范网络公共领域交往行为,探寻解决网络公共领域交往困境的社会主义法律治理的实现路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键词】:网络公共领域 交往困境 社会主义 法律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0.0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选题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3-15
  • 1.3.1 研究方法13-14
  • 1.3.2 创新之处14-15
  • 第2章 网络公共领域概念界定15-19
  • 2.1 网络社会15-17
  • 2.1.1 网络社会的概念15
  • 2.1.2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15-17
  • 2.2 网络公共领域17-19
  • 2.2.1 网络公共领域的概念17
  • 2.2.2 网络公共领域与网络社会的关系17-19
  • 第3章 网络公共领域交往困境19-30
  • 3.1 网络公共领域交往困境的表现19-22
  • 3.1.1 网络民众的非理性与从众性19-20
  • 3.1.2 网络信息的分散化与碎片化20-21
  • 3.1.3 网络行为的娱乐化与消费化21-22
  • 3.2 网络公共领域交往困境的原因22-27
  • 3.2.1 现实层面基于实践方式的原因22-24
  • 3.2.2 制度层面基于期望偏差的原因24-26
  • 3.2.3 理论层面基于定位局限的原因26-27
  • 3.3 网络公共领域交往困境的危害27-30
  • 3.3.1 社会规范的正常施行和维护受到干扰28-29
  • 3.3.2 激化了社会的无序和冲突现象29-30
  • 第4章 社会主义法治调整网络公共领域交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30-36
  • 4.1 网络公共领域社会主义法律治理的必要性30-32
  • 4.1.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31
  • 4.1.2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31-32
  • 4.1.3 引导公众理性参与网络交往的需要32
  • 4.2 社会主义法治解决网络公共领域交往困境的可行性32-36
  • 4.2.1 社会主义法治具有全局性、持续性和根本性33
  • 4.2.2 社会主义法治给予公民政治参与和意见表达的权利33-34
  • 4.2.3 社会主义法治保障网络公共领域自治与他治的共同作用34-36
  • 第5章 网络公共领域交往的社会主义法律治理现实路径36-47
  • 5.1 网络公共领域社会主义法律治理的理论依据36-39
  • 5.1.1 马克思主义法与国家治理观36-38
  • 5.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38
  • 5.1.3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深化38-39
  • 5.2 网络公共领域社会主义法律治理的文化引领39-42
  • 5.2.1 普及网络法治知识及网络违法案例40
  • 5.2.2 提高我国公民网络法治意识40-41
  • 5.2.3 在全社会推进网络法治文化建设41-42
  • 5.3 网络公共领域社会主义法律治理的实现路径42-47
  • 5.3.1 适时开展我国网络法规的立改废工作42-44
  • 5.3.2 健全网络领域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4-45
  • 5.3.3 形成完善的网络法治执法机制45-46
  • 5.3.4 强化法律实施和执法力度46-47
  • 总结47-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4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梦秋;;浅析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与依法治邪的关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王家福;王保树;;社会主义法律是不可侵犯的力量[J];学习与研究;1981年06期

3 倪正茂;;社会主义法律与科学技术革命[J];政治与法律丛刊;1983年04期

4 江平;;社会主义法律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J];法学杂志;1984年05期

5 俞得水;;2、社会主义法律怎样促进和保障经济建设?[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86年10期

6 杨海坤;法律·社会主义法律·客观规律[J];苏州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7 何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源流刍议[J];现代法学;1987年03期

8 周梅;论市场经济下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J];川东学刊;1994年03期

9 付忠英;;利用对比方法讲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及其特点”[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7年11期

10 毛国辉;“三个代表”:社会主义法律价值的最高追求[J];法学杂志;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小红;;中国社会主义法律道路的艰难探索——读《董必武法学文集》的体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国辉;“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法律价值的最高追求[N];人民日报;2001年

2 ;“三个代表”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法律中[N];人民法院报;2001年

3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王胜俊;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广西社科院研究员 曾家华;实践使自由真正落到实处[N];南宁日报;2014年

5 记者 田春华;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6 高玉华;浅谈审计监督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N];中国审计报;2006年

7 熊先觉;论先进法律文化[N];人民法院报;2003年

8 李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N];学习时报;2010年

9 连晨月;遵守与执行[N];保定日报;2006年

10 甘肃省民勤县人民法院 刘文基;学习中进步 锻炼中成长[N];人民法院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贾晟锟;我国网络公共领域交往的法律治理[D];兰州理工大学;2016年

2 余萍;新时期我国法律核心价值观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交往的法律治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24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0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