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犯罪的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22 15:21
2016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法发[2016]32号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数额的计算标准、从重处罚的情形、既遂标准等。本文旨在研究该指导意见颁布后对司法实践的指导现状,并结合电信诈骗犯罪自身的特点从经济学角度对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阐释。最后结合当下针对此类犯罪的事前预防,从受害人防范投资、隐私保护等多个视角为预防电信诈骗提供可行性建议。
【文章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42(S1)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
二、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
三、电信诈骗犯罪的经济学分析
1.现行刑事司法威慑力不足
2.指导意见对诈骗分子提供了反向激励
四、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
1.运用大数据对犯罪进行有效监控和预防
2.加强学校对电信类诈骗防范的宣传
3.民事私法领域扩大对隐私权概念的理解
4.建立“个人敏感隐私信息”,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J]. 张新宝. 中国法学. 2015(03)
本文编号:3297398
【文章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42(S1)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
二、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
三、电信诈骗犯罪的经济学分析
1.现行刑事司法威慑力不足
2.指导意见对诈骗分子提供了反向激励
四、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
1.运用大数据对犯罪进行有效监控和预防
2.加强学校对电信类诈骗防范的宣传
3.民事私法领域扩大对隐私权概念的理解
4.建立“个人敏感隐私信息”,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J]. 张新宝. 中国法学. 2015(03)
本文编号:3297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297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