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德国认罪协商制度的历史嬗变和当代发展

发布时间:2021-10-27 07:26
  通过对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若干上诉判决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德国认罪协商制度下存在大量程序上的非正义,而这种程序上的非正义必须在现行刑事诉讼体系中找到合理的解决路径。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自2015年起的若干最新判决,展示出其基于刑事诉讼法的教义对认罪协商制度作出的新解释。其强化上诉审对认罪协商合法性的审查,颠覆我们对协商性司法简化诉讼程序、提升司法效率的原本认知。在共同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背景下,对我国适用认罪认罚从宽的案件而言,上诉权不可协商放弃,法院应在庭审中承担程序性主导义务,二审法院可采"自我拘束观点"适用一审认罪认罚下的自白,同时保障被告人辩护权的有效行使及被害人实质性地参与认罪认罚全过程。 

【文章来源】:比较法研究.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8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历史嬗变:德国认罪协商条款的合法化进程
    (一)协商裁判在司法实务中的演进
        1.“协商裁判”的引入
        2.“协商裁判”的基础性判决
        3.“协商裁判”的发展
        4. 评价
    (二)认罪协商的法典化
        1.《德国刑事诉讼规则》第257c条的引入
        2. 评价
    (三)认罪协商的合宪性判决
        1.2013年合宪性判决
        2. 评价
三、德国认罪协商制度在当代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一)程序性主导义务和司法透明
        1. 法院的通知义务
        2. 法院的告知义务(Belehrungspflicht)
        3. 法院的文件义务(Dokumentationspflicht)
    (二)上诉权不能协商放弃
        1. 观点的碰撞
        2. 上诉权行使的规避
    (三)一审认罪协商对二审的法律约束力
        1. 主流观点
        2.“自我拘束观点”的提出和批判
        3.“自我拘束观点”的应对
四、中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展望
    (一)上诉权不可协商放弃,警惕规避行为
    (二)认罪认罚具结书对二审程序的法律约束力
    (三)强制辩护的引入和辩护权的有效行使
    (四)被害人实质性地参与认罪认罚
五、余论



本文编号:3461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461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4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