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李某故意杀人案”证明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11 22:29
  刑事证明制度是我国运用于证明犯罪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刑事证明制度若是能够合理的设计与运用,则不仅有利于有效打击犯罪,而且能够有效保障人权,实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平衡,从而实现公平正义。然而,现行证明制度在司法实践的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我们对于我国刑事证明制度的深入思考。我国现行刑事证明模式主要问题表现在证明标准过高,导致司法工作人员机械地理解与运用这一制度,过分强调证据的客观证明作用,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对案件的认定作用。比如,在缺乏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司法工作人员通常就以证据不充分为由不再追诉犯罪。这显然与惩罚犯罪的价值目标不符,使得犯罪分子轻而易举地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同时,刑事证明责任在有些情况下也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其作用,特别是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提出“幽灵抗辩”的无罪辩解时,依然让检察机关承担证明责任,显然有违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原理,也不利于实现国家惩罚犯罪的诉讼目的,反而会让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利用这种制度漏洞逃脱法律的制裁。最近几年频频发生的错案冤案无不表明了我国刑事证明模式和刑事证明责任制度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李某故意杀人案”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件之一。本文...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案件的基本情况
    (一)案由
    (二)案情介绍
    (三)本案的探讨焦点
二、本案事实证明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本案是否已经达到证明标准
    (二)本案“幽灵抗辩”的证明问题
三、本案的研究结论
四、本案的研究启示
    (一)证明模式的合理转变
    (二)证明责任的合理分配
    (三)证明方法的合理拓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刑事印证证明新探[J]. 龙宗智.  法学研究. 2017(02)
[2]从聂树斌案谈错案的预防与纠正[J]. 樊崇义,徐歌旋.  中国司法. 2017(03)
[3]论印证与心证之融合——印证模式的漏洞及其弥补[J]. 蔡元培.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6(03)
[4]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J]. 陈瑞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5]中国法语境中的“排除合理怀疑”[J]. 龙宗智.  中外法学. 2012(06)
[6]论辩护方的证明责任[J]. 房保国.  政法论坛. 2012(06)
[7]论证据相互印证规则[J]. 陈瑞华.  法商研究. 2012(01)
[8]冤案的成因与制度防范——以赵作海案件为样本的分析[J]. 陈永生.  政法论坛. 2011(06)
[9]审查起诉阶段证据标准达成模式的反思与完善[J]. 张朝霞,谢财能.  人民检察. 2009(22)
[10]认识经验法则[J]. 张卫平.  清华法学. 2008(06)

博士论文
[1]检察官证明责任研究[D]. 王雄飞.西南政法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89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489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f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