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历史性”及其在魏玛宪法中呈现的三个瞬间
发布时间:2021-12-18 14:57
诞生于1919年的魏玛宪法是对20世纪上半叶德国乃至欧洲所遭遇的危机时刻的一个最具整体性的描述。魏玛宪法中的"国家"概念在非正常的政治状态之下被强加了多重的涵义,它时而指向一个祛除了普鲁士霸权的、由民主机制自身的合法性支撑起来的共和国,时而又恰恰指向这一涵义的反面。"国家"概念的多义性表明,魏玛宪法缺乏一个稳固的现实基础,不过,这一缺陷反而使魏玛政府能够更为灵活地应对各种分离主义倾向。"国家"在魏玛宪法中的多重形象既是不同样态的国家法理论相互抗衡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新的学术话语的生成,为后来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智力上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魏玛宪法是赋予德国宪法传统以连贯性和完整性的重要的历史基础,而这恰好也说明了这样一部为应对危机而匆匆出台的宪法何以值得人们在其颁布百年之后还要大张旗鼓地纪念。
【文章来源】: 比较法研究.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8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魏玛宪法何以值得纪念?
二、政治史视角:国家与历史的双重连续性
(一)以帝国之名行共和之实
(二)一个国家,两套旗帜
三、技术史视角:铁路条款背后的国家目的
(一)“西风”之下的铁路大发展
(二)变迁的宪法与不变的铁路条款
四、学术史视角:事实与规范之间的国家法
(一)不同方法论的政治立场
(二)先私后公的法律实证主义
(三)国家危机之下的“规范优先”
五、结语:多向度的历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是规范性的动物——一种规范性哲学的说明 [J]. 韩东晖.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05)
[2]存在“规范事实”吗? [J]. 刘松青.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05)
[3]铁路与十九世纪德国统一:基于国家利用技术的视角 [J]. 曾淼,李乾德.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4]什么是“Reich”?——从魏玛初期的国名之争看德国人的帝国观念 [J]. 孟钟捷. 历史教学问题. 2017(01)
[5]德国宪法变迁理论的演进 [J]. 王锴. 环球法律评论. 2015(03)
本文编号:3542631
【文章来源】: 比较法研究.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8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魏玛宪法何以值得纪念?
二、政治史视角:国家与历史的双重连续性
(一)以帝国之名行共和之实
(二)一个国家,两套旗帜
三、技术史视角:铁路条款背后的国家目的
(一)“西风”之下的铁路大发展
(二)变迁的宪法与不变的铁路条款
四、学术史视角:事实与规范之间的国家法
(一)不同方法论的政治立场
(二)先私后公的法律实证主义
(三)国家危机之下的“规范优先”
五、结语:多向度的历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是规范性的动物——一种规范性哲学的说明 [J]. 韩东晖.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05)
[2]存在“规范事实”吗? [J]. 刘松青.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05)
[3]铁路与十九世纪德国统一:基于国家利用技术的视角 [J]. 曾淼,李乾德.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4]什么是“Reich”?——从魏玛初期的国名之争看德国人的帝国观念 [J]. 孟钟捷. 历史教学问题. 2017(01)
[5]德国宪法变迁理论的演进 [J]. 王锴. 环球法律评论. 2015(03)
本文编号:3542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542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