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靠模式下的劳动关系认定探析——以李某与某物流有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案为例
本文关键词:挂靠模式下的劳动关系认定探析——以李某与某物流有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案为例
【摘要】:"挂靠"常见于我国道路交通运输行业之中,是车主将车辆登记在具有运输经营权资质的单位名下,并以其名义进行运营,由挂靠者向被挂靠单位支付一定管理费用的运营方式。这种挂靠形式虽然较为便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多数司机虽然在客运公司从事客运运输的工作,但却很少有与客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这种情形下,一旦发生工伤、工亡、解除劳动合同等情况,客运公司往往以双方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不愿承担法律责任,从而引发了众多的劳动法律纠纷。针对此种情况,文章根据一个典型案例,对挂靠模式下劳动关系的认定进行分析研究。
【作者单位】: 大连大学;
【关键词】: 挂靠 交通运输 劳动关系认定
【分类号】:D922.5;D920.5
【正文快照】: .!水李甘某与t某甘-物雄流有右阳限八公=司1劳龙斗动生争W议々纠丨丨奶纷案安赃概述4 1」基本案慵 2013年11月,李某的丈夫乔某到A物流公司驾驶豫U1234/豫U5678挂号货车,该车系刘某某购买,并于2013年11月27日挂靠到A物流公司。该车的车辆所有权及营运证均登记于A物流公司名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乃腾;;事实劳动关系认定标准探析[J];法制博览;2015年02期
2 张昕;;论“利益衡量”在挂靠关系下劳动关系认定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4年04期
3 吴坤;肖挺俊;;司机与被挂靠单位劳动关系的认定问题研究[J];法治论坛;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雨彤;;挂靠模式下的劳动关系认定探析——以李某与某物流有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案为例[J];中国市场;2016年3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力;;基于利益衡量的裁判规则之形成[J];法商研究;2012年01期
2 杨力;;民事疑案裁判的利益衡量[J];法学;2011年01期
3 夏晨旭;张利春;;利益衡量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4 谢增毅;;劳动关系的内涵及雇员和雇主身份之认定[J];比较法研究;2009年06期
5 张利春;;关于利益衡量的两种知识——兼行比较德国、日本的民法解释学[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05期
6 侯玲玲;王全兴;;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01期
7 章剑生;论利益衡量方法在行政诉讼确认违法判决中的适用[J];法学;2004年06期
8 梁上上;利益的层次结构与利益衡量的展开——兼评加藤一郎的利益衡量论[J];法学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元亭;祝晓东;;企业与职工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就业;2001年10期
2 杨冬梅;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及劳动关系的特征[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建立健全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J];中国工运;2001年04期
4 陈小洁;关于多重劳动关系的法律思考[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李俊霞;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在我国劳动关系调节中的重要性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黄金泉;;调整劳动关系机制建设初探[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王立成;论劳动关系中的民主[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8 石美遐;“入世”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06期
9 张安顺;调整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J];太原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孙双星;关于非典对劳动关系影响的分析[J];工会博览;2003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变迁[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李晓园;杨颖;;以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的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3 陈诗达;;劳动关系总体稳定发展是主旋律[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4 陈诗达;;当前劳动关系的主要矛盾及原因[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陈诗达;;劳资博弈走向和谐是劳动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陈诗达;;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新形势下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王健;;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再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寇明婷;李录堂;;农村劳动关系初探[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军;李雪艳;;市场劳动关系演变机理[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春荣(作者系丹东市总工会);共建和谐的劳动关系[N];丹东日报;2006年
2 记者 丛民;山东启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N];工人日报;2006年
3 张刃;劳动关系和谐是“多赢”选择[N];工人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娇萍;和谐,劳动关系的至高境界[N];工人日报;2007年
5 孙鹤邋记者 韩雪洁;协调劳动关系从基层做起[N];吉林日报;2007年
6 本报评论员;加强劳动关系工作体系建设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7 记者 高静 通讯员 孙国建;2007年全市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确定六项目标[N];廊坊日报;2007年
8 记者 苗蓓;94家“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获表彰[N];南通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我省召开劳动关系和谐表彰大会[N];云南经济日报;2006年
10 泉州市委党校教授 王金水;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N];福建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勤;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3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景一;和谐社会视域下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何圣;上海劳动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黑启明;政府规制的劳动关系理论与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8 崔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张翼飞;公司管理人员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雯雯;对多重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之探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李文静;论我国劳动法调整之劳动关系范围之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廖树奇;广州市劳动关系争议的应急管理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谢菁;劳动关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理论、实证与政策[D];南昌大学;2015年
5 代苏宁;论隐蔽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D];辽宁大学;2015年
6 陈滔;劳动关系认定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7 诸玉;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赵盛阳;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白兮;马克思劳动关系论题的历史演进及当代解读[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周晓慧;企业转让中员工权益保护的中德法律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51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75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