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礼法之争新诠——以情景中的儒家学说演化为线索
本文关键词:先秦礼法之争新诠——以情景中的儒家学说演化为线索
【摘要】:以儒家学理演变为线索,在战国子学互动的情景下进行观察,可对先秦礼法之争作出新理解。按此,礼法之争乃是战国儒家应对黄老"道法"理论强势兴起而产生的理论变化的表征,或日儒家与道法学话语主导权之争。孔子变宗周"德礼"为"仁礼"之际,老子之"法象"论与墨子之"法治"说奠定了战国黄老家道法学的基础。早期儒生错失了道法理论初创和勃兴,到战国中期黄老之学倾盈天下时,不重"法"的儒学已被边缘化了。第四代以后的儒者被迫做出应对,表现为孟子式的被动介入、《大戴礼·盛德》的主动参与和《周礼》式的超越整合。最终,具有礼法合流色彩的荀子以最大化妥协的态度融会道法学,提供了以礼统法的新模式。经历韩非的过激尝试,荀子模式最终在董仲舒那里获得了落实,至此先秦礼法之争方告终结。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礼 法 儒家 黄老 先秦
【分类号】:D909.2
【正文快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治平;;“礼法”探原[J];清华法学;2015年01期
2 罗彩;;汉代礼治思想研究三十年[J];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07期
3 李平;;论墨子与先秦“法”学兴起[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02期
4 李平;;“法”义新论[J];现代法学;2013年02期
5 张帅;;老子的中央集权思想[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白奚;;道德形上学和礼法互补——战国儒学的两个重要理论推进[J];中国哲学史;2011年04期
7 连劭名;;殷墟卜辞中的礼[J];文物春秋;2011年02期
8 周伟;;荀子礼法学说新解[J];政法论坛;2010年05期
9 朱红林;;战国时期国家法律的传播——竹简秦汉律与《周礼》比较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03期
10 花琦;;董仲舒体系建构对黄老学的吸收借鉴[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德民;;“礼法”范畴与荀子对儒家社会理想学说的发展[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春;孔门弟子思想分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先秦礼法之争新诠——以情景中的儒家学说演化为线索[J];清华法学;2016年04期
2 廉睿;;中国传统民间法的生存现状及其未来命运——基于五种主要民间法形态的范式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3 曹阳;;荀子法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4 李骏;;礼法协同思想视域下高校党风廉政教育研究——以二级学院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6年07期
5 徐艺书;;秦汉法制研究简述(1995-2015)[J];商;2015年51期
6 孙春晨;;儒家礼制与当代中国法治[J];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12期
7 武占江;;儒家德治的实质与启示——以两汉为中心的考察[J];道德与文明;2015年02期
8 李平;;论墨子与先秦“法”学兴起[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02期
9 朱红林;;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效律》研究——简牍所见战国秦汉时期的经济法规研究之二[J];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03期
10 本刊编辑部;;中国法律史学科发展评价(2010-2011)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J];中外法学;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邹辉杰;试论曾子学派的“孝”[D];复旦大学;2011年
3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衍华;原始儒学:早期中国的大成智慧[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红霞;曾子及其学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步如飞;子夏及其学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法”义新论[J];现代法学;2013年02期
2 过常宝;;论先秦工匠的文化形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李俊芳;;汉代册立皇后礼仪考述[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4 李春青;;从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转折[J];人文杂志;2011年05期
5 罗晓林;;《礼记》中的传统礼仪教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张弘;马婷婷;;中国古代礼的起源问题新探[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李俊芳;;汉代册命诸侯王礼仪研究[J];中国史研究;2010年02期
8 余琳;;论礼质的起源形态及其内涵[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9 吴蕴慧;;《礼记》对构建和谐社会礼仪体系的启示[J];前沿;2009年13期
10 张造群;;两汉礼制发展之比较[J];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晓兰;;清末礼法之争研究评述[J];兰台世界;2008年24期
2 周旋;;清末礼法之争中的劳乃宣[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凌世敏;;清末“礼法之争”对现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影响[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4 吴志辉;;清末“礼法之争”的评价与启示[J];人民论坛;2013年26期
5 但小红;;劳乃宣与清朝末年的礼法之争[J];兰台世界;2014年13期
6 艾永明;论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J];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04期
7 丁明胜;日本明治时期民法典论争与我国清末礼法之争(二)[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陆昕;;对清末礼法之争的反思[J];群言;2010年05期
9 谈知诚;;清末礼法之争的反思[J];法制与社会;2012年25期
10 胡红英;;清末“礼法之争”的原因及结局新论[J];文教资料;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陈寒非;礼法之争关系现代中国路径走向[N];检察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文君;论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及其当代启示[D];新疆大学;2015年
2 贾娜;清末礼法之争评析[D];郑州大学;2013年
3 向达;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末礼法之争[D];湘潭大学;2004年
4 陈娟;礼法之争与礼法两派不同选择原因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8年
5 赵静丽;从变法修律过程中的礼法之争看清朝末期的中西法律文化冲突[D];郑州大学;2009年
6 张晓敏;论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D];山东大学;2006年
7 熊开良;论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洪浩;论清末礼法之争[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巫鹏飞;清末民初和奸罪的发展及其原因[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762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762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