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15 20:28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作为常见多发的典型轻微刑事案件,具有行为主体集中、作案手法固定、挽回损失率高等特点,但由于对该类型案件的法律适用存有诸多争议、对证据标准的认识不统一,原本应得到快速处理的该类案件,常常久拖不决,影响了诉讼效率和诉讼公正的实现,也不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为此,应积极协调侦查机关,统一证据标准和入罪门槛,保障案件迅速得到审查办理,同时注重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作用,遏制部分商业银行信用卡诈骗案件高发趋势。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特点分析
(一) 犯罪嫌疑人主体身份特点:多未婚或者离异、文化程度不高、职业稳定性差、法律意识淡薄
(二)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涉案银行相对集中, 与各行信用卡市场占有量不成正比
(三)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作案方式趋同
(四) 与普通诈骗罪相比, 绝大多数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涉案单位均已挽回损失
二、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问题梳理
(一)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法律适用问题
1.“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问题。
2. 如何认识“经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不还”。
3.“两次催收”的认定问题。
4. 如何认定有效还款。
5.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本金计算问题。
6. 信用卡诈骗数额累计计算问题。
7. 如何使用信用卡征信记录的问题。
(二)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法律监督问题
1. 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盲目滥发信用卡, 成为诱发信用卡诈骗的重要因素。
2. 发卡银行弱化对持卡人的监管责任, 不能及时发现或积极处理持卡人资信状况恶化可能导致还款风险的情况。
3. 各大银行在信用卡业务领域的无序竞争导致银行对于信用卡申领、POS机申办的门槛过低, 且疏于实质审查。
4. 商业银行间的竞争, 使跨行联动信用监督体制与持卡人个人信用档案难以有效建立。
5. 银行外包信用卡催收业务成为普遍现象, 第三方催收的合法性、非法催收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当引起重视。
三、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处理完善建议
(一) 加强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非法占有目的”的审查, 并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规范“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二) 积极促成公检法机关召开联席会议, 就定罪标准及证据标准等问题达成共识, 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加以明确
(三) 重视对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教育工作, 并以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四) 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合作, 妥善处理案件中的矛盾点和敏感问题
本文编号:3743790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特点分析
(一) 犯罪嫌疑人主体身份特点:多未婚或者离异、文化程度不高、职业稳定性差、法律意识淡薄
(二)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涉案银行相对集中, 与各行信用卡市场占有量不成正比
(三)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作案方式趋同
(四) 与普通诈骗罪相比, 绝大多数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涉案单位均已挽回损失
二、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问题梳理
(一)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法律适用问题
1.“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问题。
2. 如何认识“经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不还”。
3.“两次催收”的认定问题。
4. 如何认定有效还款。
5.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本金计算问题。
6. 信用卡诈骗数额累计计算问题。
7. 如何使用信用卡征信记录的问题。
(二)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法律监督问题
1. 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盲目滥发信用卡, 成为诱发信用卡诈骗的重要因素。
2. 发卡银行弱化对持卡人的监管责任, 不能及时发现或积极处理持卡人资信状况恶化可能导致还款风险的情况。
3. 各大银行在信用卡业务领域的无序竞争导致银行对于信用卡申领、POS机申办的门槛过低, 且疏于实质审查。
4. 商业银行间的竞争, 使跨行联动信用监督体制与持卡人个人信用档案难以有效建立。
5. 银行外包信用卡催收业务成为普遍现象, 第三方催收的合法性、非法催收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当引起重视。
三、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处理完善建议
(一) 加强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非法占有目的”的审查, 并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规范“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二) 积极促成公检法机关召开联席会议, 就定罪标准及证据标准等问题达成共识, 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加以明确
(三) 重视对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教育工作, 并以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四) 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合作, 妥善处理案件中的矛盾点和敏感问题
本文编号:3743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vtiaokuanjiedu/374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