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论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应予消灭——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13 08:07

  本文选题:前科 + 前科消灭 ; 参考:《法学论坛》2008年01期


【摘要】:以社会学为视角,并结合刑法中前科及前科消灭理论进行分析,犯罪标签的存在和前科报告制度的影响,我国法律规定的未成年犯罪人的前科保护制度基本上不能消除前科对未成年犯罪人的不利影响,而这些不利影响的存在极可能导致未成年犯罪人刑罚执行完毕后之再社会化的失败,使其重新走上再犯之路,因而应明确消除未成年犯罪人的前科记录。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nd combining with the theory of criminal record and the elimination of criminal recor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ence of criminal label and the influence of criminal record reporting system.The criminal record protection system of juvenile offenders stipulated by Chinese law basically cannot elimin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riminal record on juvenile offenders.However, the existence of these adverse effects may lead to the failure of re-socialization of juvenile offenders after the execution of punishment, and make them re-enter the road of recidivism. Therefore, the criminal record of minor offenders should be clearly eliminated.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06JZD001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C91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房清侠;前科消灭制度研究[J];法学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行芳;;应该赋予媒介充分的自由裁量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梁德阔;;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张家喜;;我国虚拟财富市场泡沫化倾向的内在机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杨明;陈结淼;;论我国刑事法领域中弱势群体的程序保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唐世月,贺志军;中、德污染环境犯罪的若干问题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张萍萍;左斌峰;;当今我国住房问题的社会学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郭慧峰;;对农民工权益救护的立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8 金锦;陈蕴哲;;广东省农村贫富差距问题现状和对策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顾辉;;现代社会学中的意象结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10 冯凡英;关于量刑情节的几个问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瑶;;浅谈前科消灭制度对未成年人成长的现实意义[J];企业导报;2011年13期

2 刘宏;王定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罚的适用——以未成年犯罪人再社会化为视角[J];前沿;2011年14期

3 马立高;赵秀梅;;大学生民航飞行学员再社会化问题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年03期

4 胡善平;王鹏;;安置帮教社区矫正面临的困境及社会学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张云玲;;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梧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郭掌印;李鸿亮;;关于加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7 陈帅;;未成年人前科报告义务免除的必要性与体系性构建——兼评《刑法修正案(八)》第19条[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杨艳青;;刍议“首要标准”语境下未成年犯的刑罚执行与改造——以前科消灭制度与刑罚执行系统的理性融合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赵呈晨;;城市融入中的代际差异:一种人际传播视角——基于长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实证调查[J];东南传播;2011年07期

10 包红梅;;社区矫正之分类监督措施[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艳东;;现代刑法的逻辑起点:社会应接受罪犯和容耐犯罪[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2 陈龙;;整合与发展:转型时期农民工心理问题及再社会化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范燕宁;;社区矫正的基本理念和适用意义[A];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内地部分)[C];2004年

4 王利荣;;强制戒毒的现制调整与合理定位——实施《禁毒法》的两大要点[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5 仇军;郭红卫;钟建伟;;体育社会化的理论及其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偠晓丽;;论罪犯矫正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7 龚卫东;;论和谐社会发展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8 何靖;;和谐社会语境下未成年人刑事政策阐述[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崔会如;;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王笑严;;论非监禁刑——刑罚发展的历史趋势[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宗边文;“前科消灭”能否消除歧视[N];人民公安报;2004年

2 刘 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并非多此一举[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杨涛;“前科消灭”,乐观但也不妨谨慎[N];法制日报;2010年

4 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杨梅花;喜看“前科消灭”权威登场[N];人民法院报;2011年

5 ;“前科消灭”能不能实现?[N];法制日报;2004年

6 ;少年“前科消灭”一石击水[N];河北日报;2004年

7 记者 肖慧 通讯员 杨梅花 陆红;14名失足少年获“前科消灭”证书[N];徐州日报;2011年

8 张国;天津拟去未成年人“犯罪标签”[N];中国改革报;2011年

9 记者 赵仁伟;乐陵:“前科消灭”失足少年回归无“痕”[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宪;石家庄首尝未成年人前科消灭:撕掉“犯罪人”标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彬;就业中的前科歧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胡昊昕;少年刑事司法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陶明达;农民工生态流动与市民化、城市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4 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廖斌;监禁刑现代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珊珊;前科消灭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王鹏鹤;论前科消灭[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范延平;未成年人白亮前科消灭案法律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李双庆;刑罚后遗效果消灭制度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

5 张春龙;进城农民行为规范再社会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6 于巍巍;完善我国出狱人社会保护的若干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杜杰灵;前科消灭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周淑瑾;於梨华文学作品与海外华人的再社会化[D];福州大学;2002年

9 郭霞;劳动教养人员再社会化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施健;论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的建立[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43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743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2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