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家支、身份认同与彝族习惯法的实践逻辑

发布时间:2016-12-26 08:31

  本文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下凉山彝族家支、习惯法与彝区社会治安问题研究——以彝族聚居县美姑、昭觉、布拖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央民族大学》 2013年

家支、身份认同与彝族习惯法的实践逻辑

张滨  

【摘要】:大小凉山地区是我国彝族最主要的聚居区,在经历了民主改革、“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之后,这里传统的家支依然在当地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虽然国家法制逐步将纠纷解决纳入自己的治理范围,司法救济也日益成为最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但目前在我国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还发挥着重要、甚至是主要的作用。对此,现有研究已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讨,但对于家支、家支成员的身份认同与纠纷解决之间的关系尚有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空间。 正如已有研究所展现的那样,家支在维护彝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纠纷调解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样应该看到,独立与自治也给家支带来了消极的一面。对内,家支可能利用其支配力维持或增加不公正而非减少不公正;对外,家支可能损害更广泛的公共利益来维护其成员狭隘的利己主义。在彝族地区的纠纷产生与纠纷解决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纠纷生成与纠纷解决都与家支有着密切甚至直接的关系。一方面,在纠纷生成中,家支成员具有的多重身份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由于家支对其成员强大的控制力,家支成员面临着身份认同的艰难选择。这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许多纠纷与矛盾的产生。在纠纷解决中,家支代替纠纷当事人成为了纠纷解决的主体,家支成员的个体利益被家支利益所掩盖,家支在纠纷解决中依然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因此,围绕着纠纷的产生与解决,家支、对家支的身份认同和家支成员的身份多重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联性。 家支主导的纠纷产生与纠纷解决可能有利于家支成员,也同样存在着侵犯家支成员利益的可能。因此,纠纷产生与纠纷解决的过程也是家支成员对家支身份认同加强或减弱的过程。进一步说,在家支主导的纠纷调解中并未得到尊重与合理对待的家支成员可能选择“逃离”家支,家支因而面临逐渐瓦解与衰落的危险。与此同时,家支的衰落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甚至决定了与其紧密相连的传统彝族习惯法的当代命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1.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京波;;论凉山地区毒品犯罪的现状、原因、危害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张冠梓;法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及其流变[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3 庄孔韶,杨洪林,富晓星;小凉山彝族“虎日”民间戒毒行动和人类学的应用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蔡富莲;;市场经济体制下凉山彝族家支、习惯法与彝区社会治安问题研究——以彝族聚居县美姑、昭觉、布拖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5 蔡富莲;;当代凉山彝族腹心地新型德古研究——以美姑县阿奇家支德古兼头人阿奇乌合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6期

6 则国权;;凉山彝区毒品艾滋阴影下的民族自救[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赵旭东;习俗、权威与纠纷解决的场域——河北一村落的法律人类学考察[J];社会学研究;2001年02期

8 周星;家支·德古·习惯法[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5期

9 赵旭东;;秩序、过程与文化——西方法律人类学的发展及其问题[J];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05期

10 李绍明;论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冤家械斗[J];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严文强;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历史流变[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恒;旧凉山彝族家支制度与当下凉山家支问题的关系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志强(瓦扎·务谦·尔铁);“无需法律的秩序”何以可能[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登华;;试论可仲裁范围的限与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杨慧;;论消费争议解决途径的障碍及疏通[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刘艳芳;;论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江晓华;;环境发展的社区治理制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黄彬;胡勇;;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国家法与苗族习惯法冲突解决机制透视[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8 张居盛;彭泽虎;;新农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9 宋经同;;彝族传统家支观念对凉山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10 姚文捷;;丽水城市定位与生态产业发展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波;;论“谁来监督检察院”——一个概念不明晰的命题[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姚磐;;浅谈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淼;;权力、传统与村落治理——一个少数民族村落的政治图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4 ;效率与保障:调解机制如何在我国民事争议解决中发挥作用[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谢桦;;论中国医疗纠纷ADR解决机制的建构[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7 张锐智;;论我国传统法文化在健全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8 王珺;;创新策略与信息披露—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过程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徐昕;;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10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吴斌;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肖易儒;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谢华;关于构建中国体育仲裁制度及相关理论问题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乔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都市社区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京靖;基于课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活动模式及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孟兆芳;以人为本视角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周谅;调裁制度的发展与理论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郭露璐;论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陈莹;私力救济的法经济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戈;;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吗?——试论“法律科学”的属性及其研究方法[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2 刘广安;对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初步研究[J];比较法研究;1988年02期

3 苏力;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从梁祝的悲剧说起[J];比较法研究;2003年02期

4 聂京波;;论凉山地区毒品犯罪的现状、原因、危害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贺海仁;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权利救济的现代性话语[J];法商研究;2004年01期

6 陈金全;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述论(上)[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张德元;凉山彝族家支制度论要[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4期

8 蔡富莲;;市场经济体制下凉山彝族家支、习惯法与彝区社会治安问题研究——以彝族聚居县美姑、昭觉、布拖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9 林毅夫;蔡昉;李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道路[J];经济研究;1993年09期

10 伍精华;;凉山地区对家支制度斗争的几个问题[J];中国民族;195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严文强;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历史流变[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明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意蕴——理论与个案的透视[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2 李剑;论彝族民间的法律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张志强(瓦扎·务谦·尔铁);“无需法律的秩序”何以可能[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玲,袁春兰;彝族民间司法官“德古”刍议[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张晓蓓;凉山彝族奴隶的法律地位——兼与清代奴婢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3期

3 樊纪兰;;大方县箐丰村彝族习惯法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王路平;论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更新和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沙马阿青;我家的“诺苏”亲人[J];今日民族;2001年04期

6 邹渊;贵州彝族习惯法概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7 罗曲,尔古阿枝;旧话新说——论凉山彝族妇女过去的地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8 陈金全;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述论(上)[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张晓蓓;彝族妇女在婚姻习惯法里的法律地位——兼与清代婚姻法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6期

10 苏静;试论甘孜彝族习惯法的特点与功能[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斌;;盐业契约中的习惯法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2 王雪梅;;清代自贡盐业契约中习惯法实施的保障机制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冯敏;伍精忠;;凉山彝族传统家支功能的现代调适[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邹渊;;《夜郎君法规》——一部贵州彝族古代地方政权习惯法[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淡乐蓉;;“赔命价”习惯法——多元法律文化下的共识性规则[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6 韩荣培;;水族习惯法的社会功能[A];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99年

7 莫日根迪;;达斡尔族的习惯法[A];民族学研究第六辑[C];1985年

8 徐晓光;;神话、禁忌与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9 高其才;;瑶族的习惯法观念探析[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10 张渝;王佳;;清代占里侗族婚姻习惯法研究[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莹;[N];河南科技报;2004年

2 黄显斌;谭文强;[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记者 周润健;[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对话人 庄孔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关凯 《中国民族报》特约记者;[N];中国民族报;2007年

5 常元珠 本报记者 孙惠楠;[N];贵阳日报;2006年

6 记者 陶克强;[N];嘉兴日报;2007年

7 王翰林;[N];中国水利报;2003年

8 彭春来;[N];证券日报;2005年

9 袁皓 记者 朱会伦;[N];科技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王丽媛;[N];河南科技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李卫东;民初民法中的民事习惯与习惯法[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厉尽国;法治视野中的习惯法:理论与实践[D];山东大学;2007年

4 王新生;习惯性规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孙丽娟;清代商业社会的规则与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相卿;黔东南雷山县三村苗族习惯法研究[D];云南大学;2004年

7 王谋寅;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周欣宇;文化与制度:藏区命价纠纷的法律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袁家超;清代契约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刘振宇;初民社会法的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时锐;海南黎族习惯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董朝阳;藏族赔命金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与调适[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张志强(瓦扎·务谦·尔铁);“无需法律的秩序”何以可能[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唐新林;论习惯法的意义[D];四川大学;2004年

5 李剑;论彝族民间的法律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王旭;清代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地租佃法律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7 董翼;民族法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建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黄民;论本土资源的现代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于现忠;关于我国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几点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曾思平;清代以来岭南地区瑶族习惯法初探[D];暨南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下凉山彝族家支、习惯法与彝区社会治安问题研究——以彝族聚居县美姑、昭觉、布拖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6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26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d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