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测谎结论的证据属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汤维建,卢正敏;证据“关联性”的涵义及其判断[J];法律适用;2005年05期
2 杨旺年;关于测谎及其结论的争议与评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黄维智;测谎鉴定问题——从高检的批复谈起[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丹军;;品格证据的法律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汪建成,孙远;刑事诉讼中口供规则体系论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李虹;;两大法系有关司法鉴定的规定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宋英辉,李哲;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之比较[J];比较法研究;2003年05期
5 王超;刑事证人的反思与重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石利;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借鉴、确立和适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袁海勇;论电子网络证据的证据价值[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熊志海,王莉;证据概念的信息解读[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张巧芳;论我国的拒证权制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彭海青;论刑事诉讼中的司法认知规则[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石平;侦查行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2 史立梅;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马贵翔;刑事简易程序的价值及其实现[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万永海;刑事法庭调查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孙连钟;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陈迎新;刑事诉讼理性的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7 李明;在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之间[D];四川大学;2005年
8 袁志;勘验、检查笔录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朱立恒;传闻证据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郭华;鉴定结论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虹;浅议在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王秋峰;刑事诉讼中的测谎技术和测谎证据[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李微;论电子证据的确立与运用[D];湘潭大学;2002年
4 王刚;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车丽华;论电子证据[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崔昕昕;论证人证言[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黄_";证人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8 孙国祥;电子证据论[D];湘潭大学;2003年
9 李美群;论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D];湘潭大学;2003年
10 郑雅之;论刑事证人制度若干问题[D];湘潭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戬;论测谎证据[J];法学;2000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志浩;;手机图像的证据属性及使用[J];警察技术;2011年04期
2 ;警用装备资讯[J];警察技术;2011年04期
3 付翠;;P300用于31例刑事在押人员的检测准确性研究[J];刑事技术;2011年04期
4 杨少凯;胡天玉;;浅析职务犯罪中讯问笔录的证据效力[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5 朱梅;;“测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6 田振林;;在“非议”中成长的测谎理论与实践[J];犯罪研究;2011年03期
7 李领臣;;论鉴定结论的审查[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6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贺晓彬;;测谎仪在中国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及研究[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2 曾泽民;陈建新;;多参量心理测试测谎技术及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应用[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张西超;郑日昌;;模拟犯罪情景与谎言测试方法的对比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杜亚男;傅根跃;叶小卉;朱玉文;胡小晴;;GMT模式下测谎的有效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傅小兰;转瞬即逝的微表情成为自动“测谎仪”[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马守敏;测谎仪:科学证据和法官自由心证的结合[N];人民法院报;2009年
3 程海涛;中国测谎第一案[N];协商新报;2006年
4 ;测谎出新招让罪犯原形毕露[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张立;测谎仪:不可不信,不可全信[N];检察日报;2007年
6 记者 张泽民;用高科技“察言观色”[N];人民公安报;2006年
7 崔新代;东昌府建立信息化应用新机制[N];人民公安报;2009年
8 记者 宋亚光 实习生 刘芳彤;科技强警破大案保平安[N];四平日报;2008年
9 景彦邋克文;苦练精兵 科技强警[N];北方法制报;2007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李刚;插上科技翅膀腾飞[N];人民公安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亚男;GMT测谎模式的有效性及其改进[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2 卢佳音;测谎技术和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3 古豪莉;测谎结论证据属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周军;犯罪心理测试(测谎)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黄贞如;测谎结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曦明;关于测谎结论证据价值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马箭;文书鉴定样本规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戎双双;犯罪心理测试的价值定位与程序规制[D];燕山大学;2010年
9 袁彬;论笔迹鉴定结论的审查[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马腾;论测谎技术在侦查中的运用[D];内蒙古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960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596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