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青年网络犯罪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08:23

  本文关键词:青年网络犯罪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广泛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形态的变革。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络已经成为了青年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具有两面性,它为青年人提供学习、工作方面的便捷,促进了社会、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容易引发如青年网络犯罪这类社会问题。如今,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对此也高度重视,防治网路犯罪为我国各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青年是我国网民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网络技术手段的发展与普及为青年网络犯罪提供了可能。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面对开放的网络和多元化的价值观,青年人的选择多了,同时不良诱惑也就更多了,价值观一旦发生扭曲,思想与行为便会偏离正常轨道,出现违法犯罪问题。近年来青年网络犯罪问题有增无减,它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为社会、学校、家庭带来了一个新的教育难题。社会、学校、家庭有效教育功能的发挥体现在对青年人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以及对他们网络道德素养的培养方面,创新教育改革措施,将各项举措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缓解青年网络犯罪问题,避免犯罪的发生。 本研究以网络犯罪为研究内容,以青年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法学等学科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青年网络犯罪现状、青年网络犯罪原因及防治青年网络犯罪的措施。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集合了前人对青年网络犯罪问题的丰富成果,从理论上吸取优秀成果,并且从逻辑上梳理。通过对文献资料及案例的解读与分析,把握我国青年网络犯罪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力求从中准确的找到青年网络犯罪的根源,对症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探究青年网络犯罪问题,发挥各方的教育力量,通过分析青年网络犯罪的现状,抓住网络犯罪的主要特点,明确青年网络犯罪问题出现的原因。重点通过开发网络媒体来发挥教育在防治青年网络犯罪问题中的作用,端正他们的行为,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建立自我教育机制,努力成为具有较高网络素养的当代青年。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对青年的个性化分析,将他们的心理、生理等特征结合起来,分析其之间的联系,探究出青年网络犯罪心理与行为两方面的个性和共性特征,成为制定防治青年网络犯罪措施相关联的难点。
【关键词】:青年 青年网络犯罪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6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14
  • 1.1 研究背景、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0-13
  • 1.2.1 国内方面10-11
  • 1.2.2 国外方面11-12
  • 1.2.3 研究述评12-13
  • 1.3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13-14
  • 第二章 青年网络犯罪的现状14-24
  • 2.1 青年网络犯罪问题14-15
  • 2.1.1 青年群体14
  • 2.1.2 青年网络犯罪14-15
  • 2.2 青年网络犯罪的特征15-19
  • 2.2.1 犯罪主体低龄化的趋势15-16
  • 2.2.2 网上邀约成为组织犯罪的特殊形式16
  • 2.2.3 青年犯罪动机的异向趋势16-17
  • 2.2.4 网络犯罪技术的高智能性17-18
  • 2.2.5 青年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强18-19
  • 2.3 青年网络犯罪的类型19-24
  • 2.3.1 青年将网络作为攻击对象实施犯罪的类型19-20
  • 2.3.2 青年以网络作为犯罪工具实施犯罪的类型20-24
  • 第三章 青年网络犯罪形成原因分析24-35
  • 3.1 社会因素24-28
  • 3.1.1 消极网络环境的影响24
  • 3.1.2 传媒和文化娱乐市场误导的影响24-25
  • 3.1.3 网络管理缺位的影响25-26
  • 3.1.4 网络系统安全隐患的影响26
  • 3.1.5 网络法制体系不健全的影响26-27
  • 3.1.6 职业环境因素的影响27-28
  • 3.2 学校因素28-29
  • 3.2.1 教育理念没有遵循青年的成长规律28-29
  • 3.2.2 教育内容没有落到实处29
  • 3.3 家庭因素29-31
  • 3.3.1 家庭结构的影响30
  • 3.3.2 家庭教育的影响30-31
  • 3.4 个体因素31-35
  • 3.4.1 生理因素的影响31-32
  • 3.4.2 道德观的影响32
  • 3.4.3 心理因素的影响32-35
  • 第四章 防治我国青年网络犯罪的对策35-45
  • 4.1 社会教育方面35-39
  • 4.1.1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补充作用35-36
  • 4.1.2 加强社会文化建设36
  • 4.1.3 利用网络对青年进行网络素养教育36-39
  • 4.2 学校教育方面39-42
  • 4.2.1 转变教学管理模式39
  • 4.2.2 重视青年的心理咨询工作39-40
  • 4.2.3 强化伦理道德教育40-41
  • 4.2.4 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律素养41-42
  • 4.3 家庭教育方面42-45
  • 4.3.1 优化家庭环境42-43
  • 4.3.2 家长增强网络相关知识的学习43-44
  • 4.3.3 家长对子女上网行为有正确的引导44-45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5-46
  • 参考文献46-48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8-49
  • 致谢49-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凤;;网络犯罪的犯罪主体与受害主体低龄化的交互性分析[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07期

2 郝文江;;网络盗窃案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尚红利;;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12期

4 周辉;宋天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社会控制及其体系[J];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5 昝强龙;;网络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王健;陈虹成;;关注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J];信息网络安全;2010年06期

7 李毅红;;青年概念的当代阐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张宁红;;试谈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9 张旭虹;关于大学生柔性管理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06期

10 刘妙玉;;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齐仁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青年网络犯罪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0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10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e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