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招安”----从“以义抗争”到“以公为私”

发布时间:2017-04-24 00:01

  本文关键词:“招安”----从“以义抗争”到“以公为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者跟踪观察参与了发生在鲁中山区清泥沟村的一场为期4年的农民维权运动和政府对上访运动中形成的新精英的“招安”。从事件的整个过程看,这是一场新旧精英之间的拉锯战。在这场拉锯战中,新精英在物质财富、社会关系、个人能力等方面,比之旧精英都处于一种弱势,但却迅速集中起整个村庄的力量,坚持抗争了4年之久。支持抗争的内在因素就是村民对“义”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建立在清泥沟优越的农业条件基础上的较为发达的儒家文明。这种“义”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中的反物质主义、儒家文明对家庭伦理的提倡和对物欲的压制。在村民看来,“义”是为了一大家人的“和”气,相安无事。而为了这种“和”气的实现就必须表现出“义”。而这种“和”中蕴含着中国人的公共性。我把这种抗争称之为“以义抗争”而这种对义的渴望并非是“利他主义”而是一种“以公为私”,这一矛盾的概念要求我们必须对“公”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入的探讨。在政治学领域“公”仍被定义为以契约论为前提的“公共性”,尽管这种公共性一直受到各方面的质疑。而农民行为逻辑中以“公”为私为我们质疑这一含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这种“以公为私”建立在儒家关系本位的基础上。因为儒家文明所倡导的关系比之物质财富天然的更具有公共性。儒家文明的“关系本位”和人作为动物本能的“物质本位”之间长期的冲突是梁漱溟和费孝通所描述的农民行动逻辑之间的矛盾性的内核。而这种冲突正是引导我们思考“公共性”这一概念的极佳视角。同时,社会生产力对物质财富的满足程度则是这种模糊性最深的时代背景。当社会生产力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时,儒家文明的关系本位就能够占据主导地位;反之,则是物质本位占据主导地位。今天,在科技的帮助下,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这为建立“以公为私”的行为逻辑提供了绝佳的条件,社会也需要这种“以公为私”的行为逻辑。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政府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清泥沟的抗争最终失败,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基层政府对“以义抗争”的新精英最终失败负有极其重大的责任。而这一失败对于清泥沟部分村民“以公为私”的思想挂念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关键词】:行动逻辑 公共性 抗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19
  • 1.1 研究缘起10-11
  • 1.2 文献回顾11-16
  • 1.2.1 农民行动逻辑的矛盾性11-13
  • 1.2.2 以契约论为前提的“公共性”的局限性13-14
  • 1.2.3 公共哲学梳理14-15
  • 1.2.4 小结15-16
  • 1.3 研究方法16-17
  • 1.3.1 比较分析与本土视角16
  • 1.3.2 复杂性科学16-17
  • 1.4 我与清泥沟17-19
  • 第二章 个案村庄性质研究19-28
  • 2.1 清泥沟的文化“基因”19-24
  • 2.2 清泥沟村民行为逻辑初析24-28
  • 第三章 上访28-34
  • 3.1 村庄巨变28
  • 3.2 两委换届选举28-31
  • 3.3 上访31-34
  • 第四章 三次招安34-43
  • 4.1 第一次招安34-36
  • 4.1.1 形成上访组织34-35
  • 4.1.2 说客35-36
  • 4.2 第二次招安36-38
  • 4.2.1 村民的态度:考验36-37
  • 4.2.2 上访领袖的行动37-38
  • 4.3 三人工作组38-39
  • 4.3.1 协商、制衡、公示——大老粗的政治理念38
  • 4.3.2 三人工作组矛盾激化38-39
  • 4.4 第三次招安39-43
  • 4.4.1 村民的态度:义气派更加稳固39-40
  • 4.4.2 上访领袖的行动——到中央巡视组40-42
  • 4.4.3 党支部开展的招安42
  • 4.4.4 村民的态度:义气派瓦解42-43
  • 第五章 对案例的分析解释43-47
  • 5.1 解构快乐43-44
  • 5.1.1 快乐的原初状态43-44
  • 5.1.2 快乐的原初状态的弊端44
  • 5.2 对原初快乐的协调——构建的快乐44
  • 5.3 儒家文明和新教文明44-45
  • 5.4 对快乐进行解构的价值45-47
  • 参考文献47-49
  • 附录49-53
  • 致谢53-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2007年06期

2 魏治勋;论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合法性分析范式——对杜赞奇“权力文化网络”的批判性重构[J];求是学刊;2004年06期

3 应星;;“气”与中国乡土本色的社会行动——一项基于民间谚语与传统戏曲的社会学探索[J];社会学研究;2010年05期

4 吴玉宗;服务型政府:概念、内涵与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2期

5 袁祖社;;“公共性”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招安”----从“以义抗争”到“以公为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23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a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