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会越轨行为及其治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虚拟社会越轨行为及其治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互联网在上个世纪兴起,并以洪水之势迅速蔓延全球。网民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互联网几乎深入了每个家庭,每个人,网络的应用空间也得以不断地拓展,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局面日趋复杂,因而,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对维护现实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虚拟社会中的越轨行为,也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心的课题。鉴于此,本课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立足现实并放眼将来,在继承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学关于越轨的一般理论和在特定背景环境下的越轨行为相结合的原则,对虚拟社会越轨行为及其治理进行深入而系统地探讨,遵循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理论的指导原则:“环境—心理—行为—治理”的研究框架。笔者认为在虚拟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就是将网络作为载体,视网络规范为行为准则,在此前提下不遵守网络规范所发生的行为。按照社会学的角度,虚拟社会中界定是否为越轨行为的要素至少有五个:在网络的基础背景下,发生在其环境之中;不遵守网络规范的行为;是一定群体利益的行为;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须由社会与政府共同作用才能将其控制。在去除本文绪论和总结后,主要分成四个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一部分主要结合虚拟社会以越轨行为相关概念和特征来进行虚拟社会越轨行为概念的界定。这一部分可谓是本文中研究的基础理论,是界定文章主要研究对象的重要部分。第二部分,着重于虚拟社会越轨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并深入研究其危害和原因。犯罪行为、违法道德行为和偏离行为是虚拟社会越轨行为的三大表现形式。接下来的第三部分分析当前我国虚拟社会越轨行为的治理模式,揭露我国在治理虚拟社会越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和问题。最后一部分,结合我国虚拟社会越轨行为的特点及治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对矫正我国虚拟社会越轨行为治理的思考。
【关键词】:虚拟社会 越轨行为 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6.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11
- 1.1.1 研究背景8-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1-15
- 1.2.1 虚拟社会的研究11-12
- 1.2.2 虚拟社会成员互动的研究12-14
- 1.2.3 虚拟社会越轨与行为规范的研究14-15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5-17
- 第2章 概念的界定17-24
- 2.1 虚拟社会及特征17-19
- 2.2 越轨行为及其理论基础19-20
- 2.3 虚拟社会越轨行为20-24
- 2.3.1 虚拟社会越轨行为的内涵20-21
- 2.3.2 虚拟社会越轨行为的特点21-24
- 第3章 虚拟社会越轨行为的主要表现以及危害24-33
- 3.1 虚拟社会越轨行为的主要表现24-27
- 3.1.1 犯罪行为24-25
- 3.1.2 违反道德行为25-26
- 3.1.3 偏离行为26-27
- 3.2 虚拟社会越轨行为的危害27-28
- 3.3 虚拟社会越轨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28-33
- 3.3.1 虚拟社会的特殊性是诱发越轨行为的重要因素28-29
- 3.3.2 虚拟社会越轨行为存在的客观条件29-30
- 3.3.3 虚拟社会越轨行为发生的主体因素30-33
- 第4章 当前中国虚拟社会越轨行为及治理状况33-40
- 4.1 中国虚拟社会越轨行为治理手段33-37
- 4.1.1 法律控制33-34
- 4.1.2 行政控制34-35
- 4.1.3 道德控制35-36
- 4.1.4 技术控制36-37
- 4.2 中国虚拟社会越轨行为治理中的问题37-40
- 第5章 虚拟社会越轨行为矫正的思考40-44
- 5.1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虚拟社会的管理法律40-41
- 5.2 转换管理理念,形成多方联合的虚拟社会治理工作格局41
- 5.3 构建虚拟伦理秩序,加快精神文化建设41-42
- 5.4 建立标本兼治的虚拟社会管理体系42-44
- 第6章 结论44-45
- 致谢45-47
- 参考文献47-5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松滨;;从现实社会到虚拟社会——现实与虚拟的沟通[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7期
2 邵东;;“虚拟社会”公安管控机制探讨[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陈积敏;;虚拟社会的特征及状况分析[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陈力丹;;虚拟社会管理的六个理念[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04期
5 ;如何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04期
6 陈力丹;;虚拟社会管理的六个理念[J];青年记者;2011年13期
7 黄毅峰;;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J];领导之友;2011年07期
8 黄艳;;虚拟社会管理初探[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9 陈辉祥;;努力提高对虚拟社会管理水平[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10期
10 周定平;;论虚拟社会管控的法律规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晴晴;;虚拟社会管理现状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卫祥;;如何加强虚拟社会的社会管理[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3 陈峰;;如何加强虚拟社会的社会管理[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4 王德芳;余林;;虚拟社会关系研究述评及展望摘要[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陶国根;;虚拟社会管理的困境及其治理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卢志勇;王锋;;坚持互联网依法公开管理 共建宜春和谐“虚拟社会”[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7 傅李琦;;如何加强虚拟社会的社会管理[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8 胡献忠;;虚拟社会的秩序与管理——从微博谣言说起[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9 吴琳;;网络政治学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金文玲;;提高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要找准切入点[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卜松竹邋任珊珊 程雪超 严利 何颖思 张浩 通讯员 曾颖仪;“虚拟社会”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N];广州日报;2007年
2 易京茶;虚拟社会管理纳入党务有积极意义[N];中国信息报;2007年
3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谢俊贵;虚拟社会建设需要“网络社工”助力[N];广州日报;2012年
4 叶慧;积极利用 加强管理 维护虚拟社会和谐稳定[N];丽水日报;2007年
5 上海市市长助理 公安局局长 张学兵;探索虚拟社会管理的社会化对接[N];人民公安报;2010年
6 记者 余东明;山东全方位创新虚拟社会管理[N];法制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陆爱红;虚拟社会亟需加强管理[N];人民公安报;2011年
8 通讯员 马世忠;市委宣传部部署虚拟社会管理“系统化”工程建设工作[N];格尔木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刘金良;信息网络安全:虚拟社会管理切入点[N];人民邮电;2011年
10 张慧;共同推动虚拟社会管理创新[N];太原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光明;虚拟社会伦理及其建构[D];福州大学;2005年
2 叶旭锋;政府对虚拟社会的战略性控制[D];厦门大学;2006年
3 董凤娟;我国虚拟社会的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4 张欣竹;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5 江亚琳;虚拟社会越轨行为及其治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曹海东;网络“虚拟社会”综合治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杨建民;虚拟社会伦理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蔡振磊;虚拟社会网络监管体制的创新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王鹏程;构建和谐“虚拟社会”的哲学思考[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10 张旭;我国虚拟社会管理路径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本文关键词:虚拟社会越轨行为及其治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3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