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18:18
本文关键词:我国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带给了人们更多的言论自由与信息获取的极大便利,这使得网络已经成为公众发表意见、参与民主监督的重要渠道与平台。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发展过于迅猛,又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众多突如其来的挑战与冲击,使我国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以及利益诉求更快的暴露于公众的视线之中,进而引发了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其中,由于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某些环节中处置、应对不当,甚至演变成了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这不仅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使得政府在公共行政中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冲击,使政府的行政能力与公共管理能力在各种议题中经受锻炼与考验。 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出发,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其中有些研究尚不成熟,特别是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研究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研究还亟需进一步的深化,以不断揭示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成果。 本文在归纳、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选择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研究这一视角,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出发,对我国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状进行了描述,着重分析了我国政府在应对过程中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同时,借鉴国内外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经验,分析我国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旨在为政府应对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情 网络群体性事件 政府应对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5
- 1.2.1 国内研究综述11-14
- 1.2.2 国外研究综述14-15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7
- 1.3.1 研究思路15-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17-24
- 2.1 相关概念17-21
- 2.1.1 网络舆情17
- 2.1.2 网络群体性事件17-20
- 2.1.3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应对20-21
- 2.2 相关理论基础21-24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22
- 2.2.2 民主参与理论22-23
- 2.2.3 政府危机管理理论23-24
- 第3章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分析24-39
- 3.1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取得的成效24-26
- 3.1.1 对待网络舆情的观念提升24
- 3.1.2 网络舆情机构建立并发展24-25
- 3.1.3 网络规范与监督日益加强25
- 3.1.4 电子政务引领网络问政蔚然成风25-26
- 3.1.5 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提升26
- 3.1.6 法律法规相继出台26
- 3.2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26-31
- 3.2.1 网络舆情应对乏力26-28
- 3.2.2 政府应对效果不佳28-29
- 3.2.3 相关制度贯彻不力29-30
- 3.2.4 应对存在技术瓶颈30-31
- 3.3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1-39
- 3.3.1 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存在漏洞31-33
- 3.3.2 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33-34
- 3.3.3 政府机构设置存在缺陷34-35
- 3.3.4 政府工作人员的问题35-36
- 3.3.5 主要网络参与者的行为失范36-37
- 3.3.6 网络技术水平落后37-39
- 第4章 国外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做法与启示39-45
- 4.1 国外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做法39-42
- 4.1.1 美国做法39-40
- 4.1.2 德国做法40-41
- 4.1.3 新加坡做法41-42
- 4.2 国外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启示42-45
- 4.2.1 健全和完善立法体系42-43
- 4.2.2 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研发43
- 4.2.3 完善网络行业自律机制43-44
- 4.2.4 树立正确的政府信息公开理念44-45
- 第5章 完善我国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45-51
- 5.1 完善相关机制45-46
- 5.1.1 网络舆情监测机制45
- 5.1.2 网络舆情处理机制45-46
- 5.1.3 网络舆情继续跟踪机制46
- 5.1.4 网络舆论参与者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46
- 5.2 健全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46-48
- 5.2.1 行政问责制47
- 5.2.2 监督制度47
- 5.2.3 信息公开制度47-48
- 5.2.4 新闻发言人制度48
- 5.2.5 相关法律法规48
- 5.3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48-49
- 5.3.1 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48-49
- 5.3.2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应对能力49
- 5.4 加强网络技术水平49-50
- 5.4.1 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49
- 5.4.2 注重网络技术的研发49-50
- 5.5 规范网络参与者的行为50-51
- 5.5.1 加强网民教育与引导50
- 5.5.2 注重对网络媒体的监督50-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久华;;关于当前我国网络群体事件的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邢璐;;德国网络言论自由保护与立法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德国研究;2006年03期
3 安呈斌;;网上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分析及处置对策建议[J];公安研究;2007年10期
4 薛松;;政治参与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J];公安研究;2011年04期
5 徐乃龙;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年07期
7 揭萍;熊美保;;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8 代群;郭奔胜;季明;黄豁;;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新题[J];w,
本文编号:335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3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