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性治理:县域政府社会冲突治理运作逻辑
发布时间:2021-09-30 01:08
本文以县域政府社会冲突治理行为为分析对象,通过个案观察分析县域政府社会冲突治理的运作逻辑,进而从中观的视角认识中国地方社会秩序的性质。本研究提出了县域政府社会冲突模糊性治理的行动框架,具体表现为弹性应对、社会冲突治理交易化以及治理责任泛化等层面,具有行动规则的模糊化、是非与权利边界模糊化、层级权责和角色模糊化的特征,导致社会冲突治理行动后果模糊化。模糊性治理建立了制度化的行动框架,具有正式化、理性化、制度化的特征,但其内在具体的运作又具有模糊性、弹性化、差别化的实质合理性特征。这一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弹性,实现了地方总体社会稳定,但也产生了地方权威弱化、边际效益递减、权利与秩序不平衡等消极效应。为此,要着力提升县域政府制度革新能力,推进社会冲突治理规范化、法治化、社会化建设,建立融合型动态稳定机制。
【文章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2019,(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县域政府模糊性治理框架的内涵
三、县域政府模糊性治理的运作
(一)案例选取
(二)案例分析:模糊性治理的表现
1. 弹性应对:行动规则模糊化
2. 社会冲突治理交易化:是非与权利边界模糊
3. 责任泛化:层级权责和角色模糊
4. 行动后果模糊
四、县域政府模糊性治理的效应
(一)积极效应
1. 实现了总体稳定。
2. 具有包容性和弹性。
3. 激发了县乡干部主动性。
(二)消极效应
1. 地方政府权威弱化。
2. 社会治理边际效益递减。
3. 陷入权利和秩序不平衡的困局。
五、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模糊治理与策略性回应:社区治理主动性的一种解释[J]. 郭小聪,宁超.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03)
[2]县域政府动员式社会治理模式及其制度化逻辑[J]. 樊红敏,周勇振. 中国行政管理. 2016(07)
[3]中国转型秩序及其制度逻辑[J]. 何艳玲,汪广龙.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6)
[4]地方政府在社会抗争事件中的“摆平”策略[J]. 郁建兴,黄飚. 政治学研究. 2016(02)
[5]单边委托与模糊治理:基于乡村社会的混合关系研究[J]. 田雄,王伯承.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6]作为战略性群体的县乡干部(上)——透视中国地方政府战略能动性的一种新方法[J]. 托马斯·海贝勒,舒耕德,刘承礼.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01)
[7]制造同意:基层政府怎样吸纳民众的抗争[J]. 张永宏,李静君. 开放时代. 2012(07)
[8]“模糊性治理”的理论系谱及其诠释:一种崭新的公共管理叙事[J]. 孙志建.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2(03)
[9]压力型体制与乡镇的策略主义逻辑[J]. 欧阳静.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1(03)
[10]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J]. 冯仕政. 开放时代. 2011(01)
本文编号:3414820
【文章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2019,(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县域政府模糊性治理框架的内涵
三、县域政府模糊性治理的运作
(一)案例选取
(二)案例分析:模糊性治理的表现
1. 弹性应对:行动规则模糊化
2. 社会冲突治理交易化:是非与权利边界模糊
3. 责任泛化:层级权责和角色模糊
4. 行动后果模糊
四、县域政府模糊性治理的效应
(一)积极效应
1. 实现了总体稳定。
2. 具有包容性和弹性。
3. 激发了县乡干部主动性。
(二)消极效应
1. 地方政府权威弱化。
2. 社会治理边际效益递减。
3. 陷入权利和秩序不平衡的困局。
五、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模糊治理与策略性回应:社区治理主动性的一种解释[J]. 郭小聪,宁超.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03)
[2]县域政府动员式社会治理模式及其制度化逻辑[J]. 樊红敏,周勇振. 中国行政管理. 2016(07)
[3]中国转型秩序及其制度逻辑[J]. 何艳玲,汪广龙.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6)
[4]地方政府在社会抗争事件中的“摆平”策略[J]. 郁建兴,黄飚. 政治学研究. 2016(02)
[5]单边委托与模糊治理:基于乡村社会的混合关系研究[J]. 田雄,王伯承.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6]作为战略性群体的县乡干部(上)——透视中国地方政府战略能动性的一种新方法[J]. 托马斯·海贝勒,舒耕德,刘承礼.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01)
[7]制造同意:基层政府怎样吸纳民众的抗争[J]. 张永宏,李静君. 开放时代. 2012(07)
[8]“模糊性治理”的理论系谱及其诠释:一种崭新的公共管理叙事[J]. 孙志建.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2(03)
[9]压力型体制与乡镇的策略主义逻辑[J]. 欧阳静.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1(03)
[10]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J]. 冯仕政. 开放时代. 2011(01)
本文编号:3414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41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