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善治理念下警民和谐关系的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3 20:22

  本文关键词:善治理念下警民和谐关系的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与责任。促进社会和谐需要借用“善治”的理念对社会进行管理,也需要借助“善治”的力量促进社会关系的协调与发展。近些年来,一些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开始关注警察队伍的执法能力与水平,因为警察是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守护者,警察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在影响警民关系中存在着“重商品经济发展轻警民和谐关系构建”、“重警察自身责任轻社会民众积极配合”、“附庸俗经济利益影响正常警民关系确立”等错误模糊认识,极大的影响了警民和谐关系的构建,因此,在促进警民和谐的关系中需要发挥“善治”的基本精神: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与有效,促进警察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有效合作,并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的最大化。本篇论文正是基于此种理念而展开论述,在诠释警民关系具有客观性、公共性、相关性与互利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等基本属性外,从影响警民关系的主体、客体、媒介、环境四大要素进行分析,探究当前影响警民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挖掘影响警民和谐的原因,并将“善治”的思想运用在具体的警民关系构建中,继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策略。
【关键词】:和谐 善治理念 警民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1.1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11
  • 1.3 文献综述11-14
  • 1.4 研究内容14
  • 1.5 研究方法14-15
  • 2 善治理念下和谐警民关系的理论基础15-20
  • 2.1 基本概念分析15-19
  • 2.1.1 警民关系15-16
  • 2.1.2 善治16-19
  • 2.2 警民关系的基本属性19-20
  • 2.2.1 警民关系具有客观性19
  • 2.2.2 警民关系具有公共性19
  • 2.2.3 警民关系具有相关性和互利性19
  • 2.2.4 警民关系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19-20
  • 3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20-25
  • 3.1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性20-21
  • 3.1.1 和谐的警民关系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20
  • 3.1.2 和谐的警民关系利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20
  • 3.1.3 和谐警民关系有利于提升公安机关工作成效20-21
  • 3.1.4 和谐警民关系有利于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21
  • 3.2 和谐警民关系的影响因素21-22
  • 3.2.1 主体要素21-22
  • 3.2.2 客体要素22
  • 3.2.3 媒介要素22
  • 3.2.4 环境要素22
  • 3.3 新时期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几种模糊认识22-25
  • 3.3.1 重商品经济发展轻警民和谐关系构建22-23
  • 3.3.2 重警察自身责任轻社会民众积极配合23-24
  • 3.3.3 附庸俗经济利益影响正常警民关系确立24-25
  • 4 当前警民关系现状及形成的原因分析25-31
  •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警察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25-26
  • 4.1.1 公安机关队伍整体素质普遍提高25
  • 4.1.2 公安机关队伍执法能力普遍提升25-26
  • 4.1.3 公安机关队伍工作方法不断创新26
  • 4.2 我国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现实困境26-28
  • 4.2.1 警民关系有疏远冷漠的现象存在26
  • 4.2.2 公共危机处理不当导致群体事件发生26-27
  • 4.2.3 新闻舆论无序传播导致警察形象受损27
  • 4.2.4 民众积极配合警务工作的意识有待提升27-28
  • 4.3 现阶段警民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分析28-31
  • 4.3.1 部分警察服务意识淡薄28-29
  • 4.3.2 公安机关社会回应机制不健全29-30
  • 4.3.3 网络虚拟化致使网络传播无序化30-31
  • 5 善治理念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对策与思路31-41
  • 5.1 从主体因素分析31-33
  • 5.1.1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提高为民服务水平31
  • 5.1.2 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为核心提升警察队伍清正廉洁品质31-32
  • 5.1.3 以“作风优良、能力过硬”为目标提高公共服务能力32-33
  • 5.2 从客体角度分析33-34
  • 5.2.1 加强对公安机关的职能性质与工作范围的了解33
  • 5.2.2 加大对法律规范中公民义务的学习并积极践行33
  • 5.2.3 履行“积极公民”职责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工作33-34
  • 5.3 从媒介角度分析34-37
  • 5.3.1 发挥新闻媒体意识形态引导功能传播正能量34-35
  • 5.3.2 完善新闻媒体的监督机制确保信息公开透明35-37
  • 5.4 从环境角度分析37-41
  • 5.4.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促进警民和谐合作37-38
  • 5.4.2 树立高效便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营造积极文化氛围38-39
  • 5.4.3 建立健全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回应机制助推警民关系和谐39-40
  • 5.4.4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责任约束机制促进法治机关建设40-41
  • 6 总结41-42
  • 7 参考文献42-44
  • 后记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勤;妥协:实现和谐的途径[J];新视野;2004年06期

2 李杰;;以科学发展谋求社会和谐[J];群众;2005年11期

3 玉芝;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解决的几个问题[J];先锋队;2005年08期

4 吴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动态的和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06期

5 陈慧;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李小勇;张厚军;;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以往和谐思想的超越[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雷晓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教育和谐发展[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8 ;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和平发展[J];财经界;2006年05期

9 ;谋求和谐看浙江[J];今日浙江;2006年18期

10 张炳照;;和谐·世界观·方法论——“和谐”的哲学解读[J];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吉富;;代价与和谐发展[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韩美群;;“和谐”范畴的多维考证[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郑宏剑;;分析电信行业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庄炳建;;走自主和谐发展之路 育自主和谐发展之才[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年

5 ;绿色铁路 和谐发展[A];铁路“十一五”环保成果汇编[C];2012年

6 张巧云;;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湖南城乡和谐发展[A];湖南省领导科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马岩芳;;学科间的和谐与教师成长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8 寇焕杰;;校园和谐与教师发展之我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9 靳晓理;;论和谐文明[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陈如;;构建“和谐人生”的思考[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7-2008)[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省东台中学 章丽彬;和谐教育——一种新的教育追求[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2 吕志强;在辩证处理矛盾中构建和谐农行[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3 李振中;外贸企业发展的二十二个和谐理念[N];国际商报;2007年

4 秦洪湖;和谐之声[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5 ;放眼青城满目春 和谐发展气象新[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6年

6 王义桅;和谐理念:源于中国,属于世界[N];解放日报;2007年

7 周伟(作者为鹤城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全方位打造和谐企业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N];齐齐哈尔日报;2006年

8 王煌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企业[N];中国石油报;2006年

9 胡雪城 (作者单位:孝感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之浅议[N];孝感日报;2007年

10 马信芳;深圳和谐发展指数居41城市之首[N];中国改革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衡;人水关系和谐调控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聂仲秋;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王秀成;和谐教育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何忠国;以和谐看待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5 李江舟;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潘海生;大学集群和谐发展的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周小毛;和谐稳定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9 杨恒生;文明的理性偏向与重建:走向和谐的文明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许华;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婧媛;论和谐社会主体—“和谐人”的塑造[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赵东东;马克思和谐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张伶;伊斯兰教“和谐”思想对构建新疆和谐社会的影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4 祁海云;甘肃民族地区和谐社区建设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5 丁玉玫;绽放“和谐”之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化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国新;人的二重属性的差异协同及其“和谐”价值[D];吉首大学;2015年

7 黄静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和谐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8 余南南;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和谐党群关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聂文娟;浅析老子和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心灵教育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高飞;和谐社会生产方式的五位一体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本文关键词:善治理念下警民和谐关系的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3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63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a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