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区服刑人员是指被判处管制或者缓刑或者暂予监为执行或者被剥夺政治权利以及被判处假释的罪犯,因为其对社会危害性较小,而采取在社区进行矫正的一类特殊群体。社区矫正制度是使危害性较小的罪犯在一种正常的社区环境中,利用社区资源对其进行监管改造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方式。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末就提出了社区矫正的理念,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国际社会在行刑社会化领域不断的进行研究与实践,我国的行刑制度也正在努力朝着由监禁刑向非监禁刑转移的趋势发展。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社区矫正立法时间较短,相应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善,我国还需要走过一段漫长的发展道路,才能使得社区矫正法律制度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另外受到我国特殊的城市农村二元社会形态的制约,导致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缓慢,问题层出。目前,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刑罚体系中仍属于一种新型的刑罚执行方式,在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现象也逐渐引起了我们的重视。社区服刑人员由于犯罪而丧失了部分权利,使得他们在接受社区监管的同时,还要面临住房、家庭、婚姻、工作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压力,同时由于法律意识薄弱,监管不当等多方面原因,使得一部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服刑人员重新犯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类人很难重新融入社会。因此,如何使得罪犯改掉恶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重返社会便成为了社区矫正制度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马克思曾经说过,罪犯在侵害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对自己的侵害,这种侵害行为对其自身也是一种惩罚。这种惩罚使得他们脱离社会规范、文化准则与法律制约,最终导致其与社会脱离,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重新回归社会是防范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本文首先阐述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概念,接着从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预防体制的比较,从中吸取一定的借鉴。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对防范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除了引言与结语部分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部分介绍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主要基础理论。包括了社区服刑人员的概念、特征及法律地位,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特征及风险评估等。第二部分主要将国内外法律制度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预防体制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现行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指出美国、加拿大这两个国家法律制度的优越点,从而吸取经验,修补缺陷。第三部分通过对我国目前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现实情况加以分析,从这类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个人自身原因、社会因素与社区矫正工作原因三个方面出发,研究其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的诱因。最后一部分是关于预防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建议。包括修订相关法律,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加强社区矫正威慑力;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矫正质量;加强社会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这四方面。
【关键词】:社区矫正 社区服刑人员 重新犯罪 法律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6.8;D92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引言9-10
- 1 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概述10-16
- 1.1 社区服刑人员概述10-13
- 1.1.1 社区服刑人员的概念和特征10-12
- 1.1.2 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地位12-13
- 1.2 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概念13-16
- 1.2.1 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特征14-15
- 1.2.2 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15-16
- 2 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16-24
- 2.1 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现状分析16-18
- 2.2 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原因18-24
- 2.2.1 个人原因18-20
- 2.2.2 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社会、家庭原因20-21
- 2.2.3 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及预防体制存在缺陷21-24
- 3 国内外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预防体制比较24-33
- 3.1 我国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预防体制24-28
- 3.1.1 我国预防体制现状24-26
- 3.1.2 我国现行预防体制的缺陷26-28
- 3.2 国外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预防体制28-31
- 3.2.1 美国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预防体制28-30
- 3.2.2 加拿大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预防体制30-31
- 3.3 国外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预防体制借鉴31-33
- 4 防范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建议33-42
- 4.1 修订相关法律,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33-35
- 4.2 加强社区矫正力量35-37
- 4.2.1 明确各机关的权利义务35-36
- 4.2.2 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36-37
- 4.3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矫正质量37-40
- 4.4 加强社会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6
- 后记46-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市制定并实施《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实施方案》[J];人民调解;2005年12期
2 吴宗宪;;论中国社区服刑人员的处遇措施及其完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杨征军;李萍;;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李鸿;;社区服刑人员不良心理分析与矫正[J];人民调解;2008年09期
5 代金兰;;浅析社区服刑人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人民调解;2010年02期
6 刘瑾;;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在水上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特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J];人民调解;2010年06期
7 沈海英;;农村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司法;2011年06期
8 李晓娥;张利;任建通;;社区服刑人员生活适应状况研究[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年06期
9 ;“回家之路”为社区服刑人员点亮心灵之光[J];人民调解;2011年11期
10 ;关于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外出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J];人民调解;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红霞;;关于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的调研报告[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2 刘红霞;;关于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的调研报告[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3 林宇虹;杨明;;和谐社区中的社区矫正危险防控[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4 范丽敏;樊琪;梅yN玮;;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特征研究及其心理矫正探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曾昶明;;对社区矫正的工作探讨[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波邋通讯员 朱丽;社区服刑人员交流有了新渠道[N];北京社会报;2008年
2 通讯员 李友龙 记者 李晓群;社区服刑人员异地托管有新规[N];安徽日报;2010年
3 尤勇;如皋构建社区服刑人员虚拟管理服务新机制[N];江苏法制报;2011年
4 记者 高家宽 通讯员 陈水莲;社区服刑人员首次跨地区托管[N];嘉兴日报;2011年
5 金琼 刘燕;贵州:社区服刑人员档案须保管50年[N];中国档案报;2011年
6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张凯;试论我国社区服刑人员的分类矫治[N];山西青年报;2014年
7 记者 武希刚 通讯员 刘军;规范五类社区服刑人员通报备案工作[N];莱芜日报;2014年
8 李松邋黄洁 通讯员 曹宇坤;社区服刑人员委托给村[N];法制日报;2007年
9 深圳商报记者 赵鸿飞邋通讯员 宋晓军 钟宏宙 周明德;对社区服刑人员心理辅导[N];深圳商报;2007年
10 时方;为社区服刑人员铺就回“家”的路[N];大连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耀祖;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的监管和教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2 侯家妮;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3 康健;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特殊教育方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三元;论我国老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5 齐曼古丽·米吉提;乌鲁木齐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6 关丽霞;江门市社区矫正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周晓亮;X市释解与社区服刑人员信息化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刘磊;安徽省怀宁县社区矫正执行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9 付啊;社区矫正中被害人参与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艳;我国社区矫正心理矫治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96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