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头与平头类车型所致行人撞击伤特征及车辆接触部位损坏特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08:09
本文关键词:长头与平头类车型所致行人撞击伤特征及车辆接触部位损坏特征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长头类车型 平头类车型 行人 撞击伤 车辆损坏部位
【摘要】:目的:通过对长头类与平头类车型所致行人撞击伤特征及其肇事车辆碰撞部位的系统研究,找出两类车型所致行人撞击伤、车辆碰撞部位及其特征的一般性规律和特征性规律,进而在交通肇事逃逸事故中利用对损伤解析的独特视角逆向分析车辆类型,为后期准确寻找车辆微量物证提供帮助,最终为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致人重伤、死亡案例的快速侦破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2011—2013年云南、新疆及福建交警事故处理部门100例长头与平头类车型(长头车包括轿车、皮卡车、越野车三种车型,共60例;平头车包括大中微型客车及重中微型货车,共40例)在平直道路上正面碰撞行人相关案例资料。首先,确定研究两类车型撞击行人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的项目指标。其次,确定两类车型致行人第一撞击伤、其余撞击伤概念及两类撞击伤的研究项目指标。再次,确定两类车型损坏部位及特征研究的项目指标。最后,运用SPSS11.0软件包对相关研究项目指标进行系统分析性统计,设P0.05无统计学意义:并运用相关专业对事故中的人、车等检验比对,确定寻找这两类车型正面碰撞行人所致典型与非典型撞击伤特征、特殊类损伤特征,及其两类车型的损坏部位及其特征的规律性。 结果:(1)限定两类车型结构形态并得到相关数据、死亡行人性别构成比、死亡年龄分布及平均年龄、平均身高等。(2)获悉两类车型致行人第一撞击伤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确定两类车型正面碰撞行人所致的典型与非典型第一撞击伤——前保险杠损伤;两类车型致行人其余撞击伤部位部分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长头类车型较平头类车型易形成腹部、臀部、上肢及下肢体表明显的撞击伤;确定两类车型正面碰撞行人所致的典型其余撞击伤——引擎盖(前罩)损伤、前挡风玻璃损伤等及非典型其余撞击伤——前照灯损伤、翼子板损伤、引擎盖损伤、前挡风玻璃附件损伤;两类车型致行人其余撞击伤方向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长头类车型作用行人头颈部、胸部、腹部、背部、臀部及四肢,所形成的由上往下的其余撞击伤方向较平头类车型具有显著差异;长头类车型作用行人头颈部、胸部、腹部,所形成的垂直的撞击伤方向较平头类车型具有显著差异;身高与撞击伤部位间无统计学意义。(3)获悉两类车型碰撞部位中,除引擎盖之间比较与翼子板之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类车型损坏部位特征中,除前挡风玻璃之间比较与翼子板之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并确定行人与车辆碰撞后,车辆损坏部位的特征性形态。 结论:通过对100例两类车型正面碰撞行人案例进行观察、检验、比对,及SPSS11.0软件包统计分析后,得到长头类与平头类车型所致撞击伤之间的鉴别要点:(1)两类车型所致行人第一撞击伤分布的差异性;(2)两类车型所致行人其余撞击伤分布的差异性;(3)两类车型所致行人其余撞击伤方向的差异性;(4)长头类车型撞击行人后所形成典型的体表撞击伤形态——前保险杠损伤、引擎盖损伤、前挡风玻璃损伤;(5)当第一撞击伤出现在双下肢外侧时,可在对侧下肢内侧发现方向由上往下的撞击伤;除了第一撞击伤外,其余撞击伤很难将车体损坏高度与行人撞击伤高度相对应,且其会出现在身体的低下部位;(6)长头类车型可以致行人出现特殊类型的胸腹部撞击伤伴发伸展创。 推测以下是长头类车型所致撞击伤之间的非特征性规律:长头类车型撞击行人后所形成的非典型体表撞击伤形态——前保险杠损伤、前照灯损伤、翼子板损伤、引擎盖损伤、前挡风玻璃附件损伤。行人身高与撞击伤部位关系:行人高度在120cm以下,第一撞击伤分布在头面部较为常见,随着身高的增加,第一撞击伤出现位置距足跟高度将降低。 两类车型损坏部位及损坏特征的规律性:首先两类车型损坏部位进行比较,在引擎盖和翼子板部位的碰撞有统计学意义;其次是两类车型损坏部位特征,以前挡风玻璃与翼子板的损坏特征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翼子板的损坏特征有统计学意义的是灰尘减层痕迹;最后,前挡风玻璃的破坏位置检出物证率较高。当以头面部碰撞后,均能检见毛发血迹;当以身体其他部位相撞后,同样可以检见衣着碎屑等。
【关键词】:长头类车型 平头类车型 行人 撞击伤 车辆损坏部位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1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2
- 材料与方法12-14
- 结果14-34
- 讨论34-43
-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8
- 文献综述48-56
- 参考文献52-56
- 已刊发的文章情况56-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立波;廖洪波;;人-车碰撞时行人头部撞击特点及其试验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汽车;2007年04期
2 雷刚;刘先觉;;行人头部与发动机罩碰撞的动力学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0期
3 张志勇,郭梦和,李广文,孙新,朱斌,宿学家,陈克彪,公斌;116例胸部交通伤的损伤特点及救治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00年01期
4 李庆祥;318例道路交通事故伤特点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3年01期
5 毛明远;陈忆九;刘宁国;邹冬华;刘军勇;金先龙;;基于固定参数的汽车与行人碰撞计算机模拟实验[J];法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6 王继芬;张淑芳;张桂霞;;微量物证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的应用[J];广东公安科技;2008年04期
7 王云鹿;谈拖拉机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的侦破[J];中国农机化;2003年03期
8 刘地,李幼德,赵航,朱西产;行人头部伤害与头部碰撞试验方法的相关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1期
9 郑上勇;;谈科技信息在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侦破中的运用[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阮世捷;胡习之;曲杰;;汽车安全与人体损伤生物力学的有限元模拟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561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56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