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部涉及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地域特征及原因
本文关键词:中东部涉及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地域特征及原因
【摘要】: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地域不同,表现方式不同。南方特征:事件主要发生在流动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涉及土家族等民族;涉及穆斯林比例较大。东南特征:世居和流动少数民族同时参加;2006年后显著增多;百人以上重大事件比例较大;有较强转化性;东西部联动;经济利益纠纷为主。北方特征:回汉族矛盾居主导;利益纠纷逐年增多;不能理性表达合理诉求。世居和流动少数民族构成比例不同,地域性经济文化特征不同,地方政府处理策略不同,是导致不同地域特征的主要原因。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群体性事件 地域特征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部地区涉及少数民族的群体性事件研究”(11ASH003)
【分类号】:D633;D631.43
【正文快照】: 2011年以来,我们对中东部地区涉及少数民族的群体性事件进行了分区域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各有不同的特征。本文试图对这些区域特征进行一定的概括,并在初步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些特征的社会原因。一、中东部涉及少数民族的群体性事件地域特征(一)以湖北、广东为代表的南方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友涛;白明;;民国时期涉及穆斯林的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借鉴——以《南华文艺》案为例[J];回族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友;雷蒙·阿隆国际关系学说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李群;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兼论师生交感互动教学模式及其构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周霄;小议社会组织分类——从韦伯到帕森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徐文策;;转型期大众传媒失范前因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汪浩;李媛媛;;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改革的路径选择——基于温州瑞安市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7 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的重要成果[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丁德光;陆林;;旅游在反贫困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陆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心悦;;浅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勃潮;;论贵州京剧院文化管理体制改革[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宋宝安;张一;;创新社会管理:控制物价促进稳定的基本战略[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陆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6 郭敏;;土地——农村社会稳定的中心问题[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蒲琨;;城镇化进程中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与对策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曹婕;;浅析“城市取向”的农村教育的负面影响[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郝彩虹;;冲突与和谐——从科塞的冲突功能理论看我国农民工与市民的利益冲突[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饶吉银;;浅谈网络社会对政治民主进程的影响[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徐冯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瑜;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7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8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熊波;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与决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孙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晓丹;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庞会敏;辽宁中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张学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燕芝;家校合作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锐;场域结构的主体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刘永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颜春霞;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多维互动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华;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舆论引导中的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朱鲲鹏;大学生“跑庙”行为的社会学思考[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强;民国时期广州穆斯林文人的忧患意识[J];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4期
2 金刚;从“教案”与“侮教案”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近现代中国的不同境遇[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04期
3 陈红梅;;近代回族政治意识与国家认同浅论——从“争教不争国”到“兴教救国”[J];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4 葛壮;;民国时期的侮教案与穆斯林的护教斗争[J];世纪;2006年03期
5 华涛;;1930年代初北京穆斯林与基督教传教士关于伊斯兰教和平本质的争论[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5期
6 白莉;达浦生与六合广益小学[J];学海;2002年04期
7 闫元兴;;民初慈善事业与慈善团体探析——以天津南善堂和八善堂为例[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锡锌;;从“管理”走向“参与”的转变[J];人民论坛;2009年16期
2 王顺美;;提升公权力公信力与防范群体性事件是正向关系[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S2期
3 朱丹;;柔性行政——行政领导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法宝[J];领导科学;2010年20期
4 饶桑源;洪泓;;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秘书工作;1999年04期
5 唐亚林;;构建制度体系预防群体性事件[J];党政干部文摘;2009年09期
6 姚亮;彭红波;;提高政府公信力与群体性事件之消除[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09期
7 陈秀梅;;“内丘事件”为何没有酿成“瓮安事件”的消极后果[J];领导科学;2010年18期
8 汤涛;李享;;警惕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危机[J];社会观察;2009年10期
9 李苏楠;;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04期
10 徐炯;;网络群体事件成因及政府治理路径探析[J];新闻知识;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泽鹏;;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治理防范问题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姚来燕;;从行政执法的视角透视群体性事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临宏;;群体性事件与法律程序[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霁霞;;群体性事件中公民的角色与行为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振清;;论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机制创新[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施国庆;郑瑞强;;西部水电移民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与防控[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7 刘军奎;;公众舆论与传媒影响下的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刘军奎;;公众舆论与传媒影响下的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李平;余健明;;基层政府如何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10 赵廷彦;;东北区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转型性成因[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系统升级[N];贵阳日报;2009年
2 董倍宏;我市召开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涉访群体性事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N];陇南日报;2008年
3 陈立雄;桂平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明显[N];广西日报;2008年
4 王德聪;实现北京两会“零上访”目标[N];毕节日报;2008年
5 记者 郑希雪;“终结信访事项”可公开评议[N];沈阳日报;2010年
6 中共广东省佛山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吴志强;完善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长效机制[N];法制日报;2001年
7 ;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确保稳定大局[N];人民政协报;2001年
8 张伟 高建国 记者 贾辉;依纪依法办信办访“五公开”[N];黑龙江日报;2006年
9 郝秀喜 张凡;市信访局深入开展“四大一推一建”活动[N];承德日报;2010年
10 武振元(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司法局);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N];江苏法制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曾润喜;我国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防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常锐;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华雯文;社会保障:规避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机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张凯;水污染公共安全事件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潘洪阳;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保护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于景辉;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修成;1978年以来中国信访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9 宋佳蔓;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曾俊森;政府信任论[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馨;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角色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李金花;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瑞霞;群体性事件所彰显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志红;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群体性事件防控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浩;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任建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聪;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杨涛;多重性国家、社会结构紧张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婷;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回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伟康;公共领域的发育与群体性事件的化解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俞露;论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5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605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