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犯罪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19:15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犯罪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户籍制度改革 流动人口犯罪 多元线性回归 犯罪无差异曲线 犯罪者均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在部分省、市试点。户籍制度改革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表现之一,对于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的典型案例、表现形式,进而探讨其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在最后提出作者关于犯罪治理的预防与预后措施。 本文的研究范围是重庆市市域范围。所依据的犯罪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同时查看各区县法院、检察院年度工作报告;所依据的经济、人口基础数据来自于重庆市统计年鉴、重庆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所依据的案例来自于部分区县法院实地调研。 本文的主体内容系从户籍制度改革及其背景入手,首先进行语境界定,对户籍制度、流动人口及其相关概念进行厘定。其次,对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犯罪做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在定性研究部分,探讨了户籍制度改革不同阶段中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和表现型;在定量研究部分,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分析2007-2012年重庆市流动人口在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犯罪变动趋势。再次,对流动人口犯罪的特征和成因做了分析,在特征方面,犯罪特征集中在犯罪人特征、犯罪行为特征两个领域;在成因方面,从社会学角度,采用了莫顿的结构紧张理论、相对剥夺理论,以及赛林的文化冲突理论进行论证,从经济学角度,采用了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最后,着眼于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犯罪预防,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治安预防、文化建设预防、社会回归预防四个角度进行论证,并期待通过综合治理,化解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的矛盾,将流动人口犯罪降到更低程度。 本文有两处创新:一是在分析犯罪现象时,采用了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户籍改革与流动人口犯罪;二是在分析犯罪原因时,采用了佩瑞多犯罪距离削减函数、预算线、犯罪无差异曲线、犯罪者均衡的分析方法。 论文的预期结果是期冀能够对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犯罪作出基础解释,并通过原因分析为犯罪防控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 流动人口犯罪 多元线性回归 犯罪无差异曲线 犯罪者均衡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1.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前言8-9
- 第一章 语境界定9-12
- 第一节 户籍制度及其改革9-10
- 一、户籍制度的含义9
- 二、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9-10
- 第二节 流动人口犯罪10-12
- 一、流动人口概念10-11
- 二、重庆市流动人口的分布特征11-12
- 三、流动人口犯罪概况12
- 第二章 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犯罪的定性分析12-14
- 第一节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两步走”12-13
- 第二节 流动人口犯罪定性分析13-14
- 第三章 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犯罪的定量分析14-21
- 第一节 重庆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变化趋势14-15
- 第二节 重庆市流动人口犯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5-21
- 第四章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的特征分析21-25
- 第一节 犯罪行为人特征分析21-22
- 一、犯罪行为人的复杂性21
- 二、犯罪行为人的职业特征21
- 三、犯罪行为人的年龄特征21-22
- 第二节 犯罪行为特征分析22-24
- 一、犯罪类型的侵财性22
- 二、犯罪手段的暴力性22-23
- 三、犯罪形式的团伙性与犯罪后果的破坏性23-24
- 四、犯罪地点的选择性与流动性24
- 五、犯罪起因的模仿性24
- 第三节 佩瑞多函数分析24-25
- 第五章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分析25-35
- 第一节 犯罪社会学分析25-29
- 一、犯罪社会学视角:默顿的结构紧张理论25-27
-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默顿的相对剥夺理论27-28
- 三、犯罪社会学视角: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28-29
- 第二节 经济分析29-35
- 一、宏观城乡社会二元矛盾的加剧29-33
- 二、行为人自身弱势的经济地位33-35
- 第六章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预防35-38
- 第一节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35-36
- 第二节 构建治安防控网络36-37
- 第三节 加强流动人口文化建设37
- 第四节 落实社会回归帮扶37-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敏;杜亚涛;王换娥;邢琳;;城市流动人口权益保障与犯罪预防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1期
2 袁才荣;;浅论流动人口犯罪[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王志强;;对近年来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张荆;;影响中国犯罪率攀升的六大关系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余臻;;中国恩格尔系数对居民生活质量解释力的量化分析[J];财政监督;2013年11期
6 张亚辉;从文化冲突的视角解读农民工犯罪问题[J];菏泽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肖雪莲;;运用“相对剥夺感”理论对我国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心理进行探析与调适[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黄志亮;刘昌用;;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庆模式探索[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史晋川;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与刑事犯罪率的实证研究:1997~2007[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0年02期
10 李巍;孟庆顺;;流动人口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621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62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