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型群体事件的治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邻避型群体事件的治理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政府为了满足迅速增长的民生需求,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其中一些邻避公共设施如垃圾焚烧厂等,在有效缓解当前日益紧迫的社会问题如垃圾围城困境的同时,也因其潜在的风险性和污染性而在选址过程中饱受民众的质疑和反对,甚至引发民众抗争。近几年,我国各地发生了许多因邻避设施建设引发的群体事件。政府在解决邻避型群体事件中表现出经验不足和能力不强,导致邻避设施的选址和建设陷入了两难困境。因此,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政府掌握事件发生的原因,找到有效化解群体事件的方法,而且有助于解决当前垃圾围城的现实困境。本文在外部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理论概述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法,选取杭州余杭九峰垃圾焚烧厂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对九峰垃圾焚烧厂事件发生过程的回溯,详细分析了邻避群体事件中政府、民众、社会组织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和行为表现,深入剖析了邻避型群体事件爆发的原因和目前事件治理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治理体系来化解邻避型群体事件。通过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体系,给以民众、企业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与政府平等对话、共同治理的机会,让民众真正参与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邻避决策中去。通过政府、社区、非营利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充分合理的讨论、对话,来审视和纠正政府与民众的行为,重塑公共治理的理念,使得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朝着公共利益的方向演进。让垃圾焚烧厂等邻避设施的建设活动能够成为一项既改进公共福利又不损害民众利益的政府优质治理行动。
【关键词】:邻避型群体事件 公共治理 多元化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第一章 引言7-16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7-9
- 一、研究的背景7-8
- 二、选题意义8-9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9-13
- 一、国外研究现状9-11
- 二、国内研究现状11-13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13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13-14
- 第四节 研究方法14-16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其运用16-20
- 第一节 外部性理论16-17
- 一、外部性理论的基本内涵16-17
- 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办法17
-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17-18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涵17-18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运用18
- 第三节 公共治理理论18-20
-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18-19
- 二、公共治理理论的运用19-20
- 第三章 杭州市余杭区九峰垃圾焚烧厂案例的解剖分析20-30
- 第一节 背景分析20
- 第二节 "九峰垃圾焚烧厂"事件的回顾20-26
- 一、缺乏民主透明度的决策21-22
- 二、公众保护"蓝天"的意识22-23
- 三、不理性行为的产生及发酵23-24
- 四、公众行为的理性回归24-26
- 第三节 九峰垃圾焚烧厂事件的剖析26-30
- 一、选址信息不公开26-27
- 二、公众话语权的缺失引发矛盾27
- 三、缺乏策略的政府行为促使事件恶化27-28
- 四、单一利益补偿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8-30
- 第四章 邻避型群体事件的治理困境30-35
- 第一节 价值引导缺失导致的社会"公共性"偏离30-31
- 一、公众缺乏公共认知感30
- 二、传统一元化决策理念下的社会信任缺失30-31
- 三、邻避型群体事件呼唤公共治理的重塑31
- 第二节 官民互动鸿沟是传统决策的桎梏31-33
- 一、封闭式决策的弊端31-32
- 二、决策程序不合理32-33
- 三、影响半径内的不恰当利益补偿33
- 第三节 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缺陷33-35
- 第五章 解决邻避型群体事件的路径35-42
- 第一节 营造公共治理的价值理念35-36
- 一、培育民众的公共理性35
- 二、树立政府合作共治的理念35-36
- 第二节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治理体系36-40
- 一、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36-37
- 二、确定社区的辅助作用37
- 三、加强非营利组织的科学引导37-38
- 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企业等私人组织参与治理38-39
- 五、建立利益补偿机制39-40
- 第三节 建立邻避型群体事件治理的应急机制40-42
- 第六章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7
- 附录一:访谈纲要47-48
- 附录二:主要访谈人物表48-49
- 附录三: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49-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防范及调控[J];学术界;2002年06期
2 李一平;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防范[J];中州学刊;2002年05期
3 张爱民;;当前我国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特点及效应评价[J];世纪桥;2007年07期
4 彭茂庭;;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 构建和谐新农村[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10期
5 冉云飞;;群体事件何以一再发生[J];同舟共进;2008年08期
6 于建嵘;;群体事件:2009年想说少点不容易[J];决策探索(上半月);2009年01期
7 汤;邵道生;;应正确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J];当代社科视野;2009年03期
8 梁婷;;群体事件的社会效应及对策分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5期
9 罗成琳;李向阳;;突发性群体事件及其演化机理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年06期
10 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月球;;农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国;;新时期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的基本原则[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3 赖安婷;方平;;群体事件中群体情绪的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杜震华;;对新形势下应对和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实践与思考[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5 贾鼎;;基于公众参与视角的环境治理中群体事件发生机制研究[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蒋佳瑜;;群体事件中的国家被害角色解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解坤;武艳艳;;群体事件的应对策略——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分析[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2辑)[C];2011年
8 齐冬梅;王晓霞;;网络群体事件预防与政府网站功能研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马天山;;民族性群体事件有效处置法律问题研究[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10 廖小东;曹文波;;民族地区突发性群体事件与政府危机管理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共乐清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林仕川;坚持“四用”处理好突发性群体事件[N];温州日报;2009年
2 吴杭民;恶性群体事件背后都有腐败[N];法制日报;2013年
3 特派记者 李文生;群体事件处理应纳入法治轨道[N];深圳特区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宋菁;群体事件纳入地方官考核[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5 记者 王治国;全国规模性群体事件明显下降[N];检察日报;2013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邵道生;正确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驻马店市驿城区法院审委会委员、庭长,,中国法学会会员,法律硕士 陈升阳;关于跨区域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对策[N];驻马店日报;2009年
8 厦门大学教授 谢泳;设法解决群体事件中谈判者缺席问题[N];南方周末;2007年
9 中国社科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于建嵘;群体事件会越来越少吗[N];南方周末;2009年
10 记者 莫小松;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N];法制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成琳;突发群体事件演化及其应对预案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王雷;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绪传播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3 单虎;面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雪洁;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利益冲突及协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曹嘉霖;网络群体事件演化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欧男;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4 金研;网络群体事件诱发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王卉;农村失地型群体事件治理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6 宋陆;网络群体事件政府执法回应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7 谢聪;微博谣言的形成机制与防控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振华;公安机关基层警力应对群体事件的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9 吴卉;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群体微博舆情的分析及引导[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10 芮松;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成因与防控[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05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70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