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群体性事件范畴的历史演变及其属性认知变迁分析
本文关键词:我国群体性事件范畴的历史演变及其属性认知变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群体性事件 政治属性 法律属性 社会属性 多元属性 社会矛盾
【摘要】:属性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首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区分不同类型社会矛盾的首要标准。中国共产党对群体性事件属性的认知,集中体现在近60年来群体性事件概念范畴的变迁中,从"群众闹事"经过"治安事件"、"突发事件"到"群体性事件"概念范畴的转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群体性事件属性的认知从最初侧重于"政治属性"经过"法律属性"、"社会属性"到"多元属性"的变迁,既折射出中共对特定社会矛盾属性认知的深化探索,也反映出中共维稳理念的变迁。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政治属性 法律属性 社会属性 多元属性 社会矛盾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民内部矛盾中‘无直接利益冲突'生成逻辑及治理研究”(11BKS041)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群体性事件中‘无直接利益冲突'的阻断和治理机制研究”(10YJA81003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31.43
【正文快照】: 一、我国最初的埤体性事件范畸:“碑众闹事”群体性事件是观察中国社会矛盾与稳定的重要窗口,作为一个描述某种特定社会矛盾现象并被党和政府明确接纳的规范性概念范畴,最早出现在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范明;中外“群体性事件”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曾海若;;群体性事件:从政治概念到法律概念[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4 余潇枫;;安全治理:从消极安全到积极安全——“枫桥经验”五十周年之际的反思[J];探索与争鸣;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汉景;赵军;;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的远航——政治学视角下的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李宗楼;弓联兵;;政治学原理课程范畴体系及其逻辑关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阮云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辨析及其结构解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俞小和,胡倩燕;小城镇民众政治参与状况调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尹娜;论有序政治参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李奋生;刘余林;;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心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7期
8 赵光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深刻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赵光元;丁俊萍;;政治文明视野中的农村基层民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黄少成;傅安洲;;近30年来国内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小茹;;网络政治参与与政府善治之道[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迪;;儿童对电视广告中健康信息认知的“知沟”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欧志刚;;以权力利益关系为着力点构建和谐的党内关系[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德雷;;期望状态与地位等级秩序的维持[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丁祖豪;;对我国执政道德制度化建设的思考[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年
6 刘云光;;理想信念价值性原则及教育的有效性[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7 李瑗;储峰;;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心理分析[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玲玲;;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建构的作用、途径及其完善[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董v,
本文编号:708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70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