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分析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中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群体事件 无直接利益冲突 集体无意识 社会转型
【摘要】:目前,在很多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背后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即事件的起因往往都是由一些个体事情所引发,且很多参与事件的民众与这些个体事情本身并没有关联,呈现出"旁观者成为闹事者"的景象,形成了群体性事件中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其实,在这些群体事件中出现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个是心理层面的,那就是集体无意识;另一个是社会层面的,那就是社会转型时期所聚集的各种矛盾在寻找一个宣泄渠道。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政府必须要构建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与渠道,执法机关及其他机构在处理具体事务过程中要能够有效地控制民众情绪。
【作者单位】: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群体事件 无直接利益冲突 集体无意识 社会转型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历史经验研究”(11CDJ008)
【分类号】:D631.43
【正文快照】: 近年来,在我国针对基层政府和组织的群体性事件有了明显增长,已成为影响区域社会政治稳定、制约区域社会改革和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而仔细探究这些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后,我们又总能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大多数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民众与引发事件的原因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即自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林楠;;论大学生社会化的实现[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4期
3 赵琳华;;运用专业社会工作解决和预防农村赌博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4 张向东;刘慧臣;;农村大学生的角色认同与学校适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5 金良祥;;中美中东政策分歧的认知差异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5期
6 叶朝华;马陵合;;天朝心态与晚清的货币改革[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隋红;;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因素及其调控[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张玲;;浅析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J];北京档案;2011年03期
9 王玲艳;章荣琦;秦霞;张力;;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二元人格结构整合优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1期
10 姜振华;名牌、假冒与信任[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论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琰;;《我思与我在》选题策划[A];图书选题策划报告——第五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6年
3 罗曼;;贵州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强;;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宏儒;;浦东公务员和教师普通话能力、行为和态度及相关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蔡炜;;论新时期小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7 李树榕;;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与“草原歌曲”[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8 钟帅;唐小飞;;基于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品牌资产研究:概念化模型构建[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王中会;蔺秀云;;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10 郭日铎;张荣华;;试论中国梦的民族文化认同——基于社会取向的维度[A];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初春华;党的群众工作心理层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徐旭林;社会群体行为建模及其动力学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晓鹏;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与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小剑;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丽;安徽省非体育类在读研究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赵青梅;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娟;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艳君;初中教师间竞争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靖;高师生挫折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晓郛;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体信息公开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钱艳文;新苏北人在上海的文化适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崔芳;孤独症儿童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婷婷;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金祥,范颖华,朱坚;社会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分析[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杨瑞清;余达宏;;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3 李金;;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维护社会稳定[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杨瑞清;辜静波;;关于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透析[J];求实;2005年12期
5 王玉龙;吕云涛;;健全能量释放机制,加强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控制[J];台声.新视角;2005年06期
6 李新钰;蒋连舟;赵超;;试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农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四大机制[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39期
8 麻彦伟;;乡镇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原则[J];领导科学;2005年23期
9 余凌云;唐荧;;论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年02期
10 李万和;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J];公安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雁英;;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v,
本文编号:716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716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