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福建省人口流动地域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14:32

  本文关键词:福建省人口流动地域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流动人口 地域类型 形成机制 福建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活跃的人口流动给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厘清国内各地区的人口流向、规模等特征,分析人口流动的驱动因素,预测未来国内人口流动的态势,成为了地理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已有的关于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研究存在如下不足。第一,研究尺度局限在宏观和中观,微观尺度下的研究并不多见;第二,在研究中对人口流动方向和流动强度的结合不够紧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主要人口净迁入和净迁出区,导致了对流入、流出均较多的人口流动活跃区和流入、流出均较少的人口流动非活跃区研究的不足;第三,许多研究使用的数据已经过时,时效性差、有待更新。 为此,本文利用福建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福建省84个县区划分为强劲型流入区、强劲型流出区、平衡型活跃区和非活跃区四种人口流动地域类型,并对各地域类型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进行分析;建立关于迁入率、迁出率、净迁移率和总迁移率的回归模型,通过模型的对比分析,探究福建省人口流动地域类型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强劲型流入区主要分布于沿海经济和社会发达的县区,强劲型流出区主要分布于内陆经济落后的山区,平衡型活跃区主要分布于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势低平、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且发展程度较高的县区,非活跃区主要集中分布于福建省南部地区;第一、二产业产值,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和平均高程是人口迁移方向和迁移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福建省人口流动地域类型的形成是上述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以及区域和城市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 地域类型 形成机制 福建省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1.42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8
  • 目录8-11
  • 绪论11-15
  • 1 基本概念辨析11
  • 2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11-12
  • 3 研究内容12-13
  • 4 研究方法13-14
  • 4.1 文献分析法13
  • 4.2 访谈法13
  • 4.3 统计分析法13
  • 4.4 地理空间分析法13-14
  • 5 数据与资料来源14-15
  • 第一章 中国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文献述评15-23
  • 1 中国人口流动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15-16
  • 1.1 人口流动的强度15
  • 1.2 人口流动的方向15-16
  • 2 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16-19
  • 2.1 西方经典人口迁移理论16-18
  • 2.2 国内研究进展18-19
  • 3 研究评述和启示19-23
  • 第二章 福建省自然、社会经济和人口流动概况23-33
  • 1 研究区域概况23-26
  • 1.1 自然概况23-24
  • 1.2 社会经济概况24-26
  • 2 福建省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概况26-30
  • 2.1 各县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26-28
  • 2.2 各县区净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总量的空间分布格局28-29
  • 2.3 来源地构成29-30
  • 3 本章小结30-33
  • 第三章 福建省人口流动的地域类型及其特征分析33-51
  • 1 划分原理33-34
  • 2 划分步骤34-35
  • 3 福建省人口流动地域类型及其特征分析35-48
  • 3.1 不同地域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36-40
  • 3.2 不同地域类型的流动人口特征40-41
  • 3.3 不同地域类型县域单元的构成及其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41-48
  • 4 本章小结48-51
  • 第四章 福建省人口流动地域类型的形成机制51-59
  • 1 模型建立的理论框架51-52
  • 1.1 自然因素51
  • 1.2 社会和经济因素51-52
  • 1.3 个体特征和人力资本因素52
  • 2 研究假设52-53
  • 3 数据和建模说明53-54
  • 4 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分析54-57
  • 4.1 模型简析54-55
  • 4.2 人口流动地域类型的形成机制分析55-57
  • 5 本章小结57-59
  • 第五章 结论、思考与建议59-65
  • 1 研究结论59-61
  • 1.1 人口流动地域类型的划分结果59-60
  • 1.2 人口流动地域类型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规律性60
  • 1.3 不同地域类型的人口流动强度及其驱动力存在差别60
  • 1.4 不同地域类型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具有显著差异60-61
  • 1.5 产业结构、经济和城市发展水平、城镇化率和平均高程是人口流动强度和方向的主要影响因素61
  • 1.6 人口流动地域类型的形成机制61
  • 2 思考61-62
  • 2.1 综合考察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准确刻画人口流动空间格局的关键61-62
  • 2.2 人口流动的影响要素繁多,在分析中应当更加全面62
  • 3 若干政策建议62-64
  • 3.1 充分考虑和尊重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对区域开发、产业布局的影响62-63
  • 3.2 为不同地域类型的流动人口提供符合其利益需求的差异化的服务63-64
  • 3.3 充分尊重当前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引导流动人口合理有序流动64
  • 4 研究不足64-65
  • 附表65-69
  • 参考文献69-75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5-77
  • 致谢77-79
  • 个人简历79-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昭时;钱雪亚;;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理论背景及其演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孙峰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3 王国霞;鲁奇;;中国近期农村人口迁移态势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5期

4 王国霞;秦志琴;程丽琳;;20世纪末中国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基于城市的视角[J];地理科学;2012年03期

5 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甄峰,张伟;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6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刘瑾,邹建平;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7 王桂新;魏星;;上海从业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分析[J];地理学报;2007年02期

8 刘盛和;邓羽;胡章;;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9 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10 李双成,蔡运龙;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766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766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5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