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生命力考察
本文关键词:“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生命力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对“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进行了历史考察,分别从社会学、法律价值等方面对亲亲相隐进行分析:亲亲相隐不仅是中国传统法律的现象,也是西方法律古今具有的现象,其原因是该制度是基于人类所共有的人性、道德要求。该制度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因为该制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有利于提高法律效益。应该说该制度还是有生命力的。然而该制度在新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消失了,其原因是复杂的,所带来的后果也是不利的。如何认识和继承该制度是当前立法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亲亲相隐 社会学考察 法律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 来自法律生活的拷问7-9
- 一、亲亲相隐的永久性普世性存在9-19
- (一) 中国历史上的亲亲相隐9-14
- 1、发轫期9-11
- 2. 确立期11-12
- 3. 定型期12
- 4. 转型期12-13
- 5. 夭折期13-14
- (二) 世界视野下的亲亲相隐14-19
- 1. 古希腊、古罗马14-15
- 2. 中世纪15
- 3. 现代相关国家15-19
- 二、亲亲相隐的社会功能19-23
- (一) 社会学视角19
- (二) 家庭的功能19-21
- (三) 家庭功能与亲亲相隐21-23
- 三、亲亲相隐的人性基础23-26
- (一)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23-24
- 1. 性善论23-24
- 2. 性恶论24
- 3. 性三品24
- (二) 西方主流人性论24-25
- (三) 亲亲相隐的人性基础25-26
- 四、亲亲相隐的伦理道德依据26-30
- (一) 西方的伦理道德与法26-27
- (二)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法27-30
- 五、亲亲相隐的价值分析30-34
- (一) 亲亲相隐的秩序价值30-31
- (二) 亲亲相隐的司法和效率价值31-34
- 六、亲亲相隐对中国当代刑事立法的启示34-36
- 结语36-37
- 主要参考文献37-39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39-40
- 后记40-41
- 详细摘要41-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道德;;无关“亲亲相隐”[J];法律与生活;2011年18期
2 刘丹;焦守林;;刑法的情怀——析“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刑法中的导入[J];法制与社会;2011年20期
3 胡天晓;;论“亲亲相隐”制度的当代转化[J];湘潮(下半月);2011年06期
4 孟宪玉;;“亲亲相隐”与现代法治精神[J];人民论坛;2011年17期
5 杨彬;;“窝藏、包庇罪”请对亲人们“手下留情”——对满文军“大义灭妻”的思考[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3期
6 王子伟;徐海;;论现行刑事立法对传统法律文化精华的继承 以现行《刑法》对几类特定犯罪人的立法疏漏为视角[J];法律适用;2011年09期
7 马婷婷;;从睡虎地秦简看秦法的人情考量[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8 郭静;;论亲属间容隐权利在我国法律中的构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9 郑牧民;;论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的社会基础[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刘猜;;论刑事侦查中犯罪嫌疑人近亲属的权利保护[J];法学杂志;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晓芳;;浅谈亲亲相隐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2 樊平;;中国城镇的低收入群体——对城镇在业贫困者的社会学考察[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3 王永杰;;程序异化的法社会学考察论纲:以冤案为样本[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4 孙瑞祥;;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卢明纯;蒋美仕;;科研不端行为后果的分析视角及其框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殷曼i_;;从迪基艺术体制论的转变看后分析美学当代转型中的尴尬[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来新夏;清代学术出版的社会学考察[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刘志琴;返观《乡土中国》[N];北京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梅柏青;易中天:用现代文明打磨传统文化[N];成都日报;2011年
4 石兆;“大义灭亲”为什么不对[N];中国经营报;2011年
5 雷小政;在夫妻之间构建一道拒证特权的“栅栏”[N];法制日报;2004年
6 方长安;世纪想象的守护[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程晖;建立全民社保体系是一个重大抉择[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8 傅达林;“拒绝作证权”[N];光明日报;2003年
9 陈忠;应建立强制作证制度[N];江苏经济报;2003年
10 徐文成;对盗窃电话卡如何确定犯罪数额[N];人民法院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剑虹;亲属拒证特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张丙乾;权力与资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彭永东;控制论的发生与传播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6年
4 王林平;集体表象与社会整合[D];吉林大学;2010年
5 陈昌文;都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出版业(1843—1949)[D];苏州大学;2002年
6 肖晚祥;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能;“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生命力考察[D];苏州大学;2008年
2 富新梅;亲亲相隐制度法理分析[D];西南大学;2012年
3 王磊;论亲亲相隐原则的正当性及容隐权制度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亚彬;亲亲相隐制度变迁史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宋雨谣;我国刑法引入亲亲相隐制度的价值及必要性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孔凡娟;亲亲相隐制度对现代法律的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闫锋利;亲亲相隐的定性分析[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8 陈慧萍;《唐律》中的“礼”[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郑小苗;亲亲相隐与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梁杰;古代亲属拒证—亲亲相隐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生命力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60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