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近代中国刑法中的“故意过失”学说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10 04:14
  本文以中国刑法近代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故意过失”学说的演变历程作为研究命题。近代中国刑法学者一般将“故意过失”合称为“责任条件”、“责任意思”、“任责条件”等。学者们对这些“故意过失”上位概念的一般解释是:“责任条件”是指行为须符合某种条件始负责任,换言之,有责任能力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具备恶性表现的条件,该条件就是责任条件。责任条件有二种状态,其一为故意,其二为过失。 近代中国的刑法学以注释法学为主要特征,因而,其中的“故意过失”学说的发展历程就是以近代中国颁布、实施的几部刑法典为中心,并以此凸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本文中的“近代”指1906年到1949年2月这一时间段,并以近代中国颁布、实施的几部刑法典为分界标志,将“近代”分为《暂行新刑律》时期、1928年刑法时期以及1935年刑法时期。在对近代中国刑法中的“责任条件”学说分为这三个时期进行梳理的同时,本文又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既进行纵向的比较——将近代中国的“故意过失”学说与古代中国的认识相比较以及与现代刑法中“故意过失”理论相比较,看看其继承、发展了哪些内容;又进行横向的比较——将近代中国的“故意过失”学说与...

【文章页数】:1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近代”在本文中的分期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故意过失”上位概念新词的摄入及其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节 古代中国: 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上位概念的缺失
    第二节 “责任条件”等新词的摄入
        一、《暂行新刑律》时期:“责任条件”、“责任要件”与“意思责任”
        二、1928年刑法时期:混杂的采用
        三、1935年刑法时期:渐趋一致,以“责任条件”为主
        四、比较与评价:有待深究
    第三节 “责任条件”等概念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一、《暂行新刑律》时期:“责任”的构成因素
        二、1928年刑法时期:“主观要件”或“责任”的构成因素,并以后者为主
        三、1935年刑法时期:“主观要素(主观要件)”或“责任”的构成因素
        四、比较与评价:要素大略相同、排列混杂有别
第二章 故意
    第一节 概述
        一、故意的概念
        二、“故意”与“远因”的关系
        三、比较与评价:大体的继受与可贵的反思
    第二节 故意的分类
        一、古代中国:“谋”与“故”的初步划分
        二、《暂行新刑律》时期:“认识程度不同”为标准,“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的主要分类
        三、1928年刑法时期:纷繁的概念与复杂的划分
        四、1935年刑法时期:缓慢的发展
        五、比较与评价:缺乏辨析的用词
    第三节 认识对象的范围
        一、古代中国:简略提及
        二、《暂行新刑律》时期:初奠框架
        三、1928年刑法时期:全面的展开
        四、1935年刑法时期:个别的发展
        五、比较与评价:不平衡的吸纳
    第四节 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
        一、古代中国:意识萌芽
        二、《暂行新刑律》时期:判例领先学说
        三、1928年刑法时期:甚少的科学阐释
        四、1935年刑法时期
        五、比较与评价:一个严重的缺憾
第三章 过失
    第一节 过失的概念
        一、古代中国刑法中的犯罪过失概念:杂乱的称谓、多岐的涵义
        二、《暂行新刑律》时期:“因不注意而不认识”
        三、1928年刑法时期:偏重于“无认识过失”
        四、1935年刑法时期:状况依旧
        五、比较与评价:从“不注意说”到“避免结果说”
    第二节 过失的分类
        一、古代中国刑法中的犯罪过失分类:潜意识使然
        二、《暂行新刑律》时期:疏略的讨论
        三、1928年刑法时期:多角度的划分
        四、1935刑法时期:量微质低
        五、比较与评价:精准的继受
    第三节 注意的程度
        一、《暂行新刑律》时期:全然不分
        二、1928年刑法时期:,懵懂的区分
        三、1935年刑法时期:扭曲的“折衷说”
        四、比较与评价:迷惑的认定标准对象
    第四节 过失与故意的关系
        一、“有认识过失”与“未必故意”的区别
        二、过失与故意的竞合
        三、比较与评价:1935年刑法时期差异显著
第四章 故意的反面——错误
    第一节 概述
        一、“错误”的概念
        二、“错误”与过失的关系
    第二节 “事实错误”的分类及其对故意成立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事实错误”予以减损或者免除处罚
        二、《暂行新刑律》时期:“法定事实错误与具体事实错误之分”为主要分类
        三、1928年刑法时期:杂乱的分类与良莠不齐的学说
        四、1935年刑法时期:“客体错误与手段错误”——多数学者的主张
        五、比较与评价:缺漏的分类与错乱的学说
    第三节 法律错误的分类及其对故意成立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从“宽宥”、“不为罪”到“同坐”
        二、《暂行新刑律》时期:以刑法规定为宗
        三、1928年刑法时期:甄别与反思
        四、1935年刑法时期:延续发展
        五、比较与评价:主体相同而细微有别
结束语
    一、近代中国吸纳德、日“故意、过失”学说的成功与经验
    二、近代中国吸纳德、日“故意、过失”学说的不足与教训
参考书目
后记



本文编号:4015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4015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c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