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犯罪人再社会化政策研究及完善

发布时间:2018-01-07 11:36

  本文关键词:犯罪人再社会化政策研究及完善 出处:《烟台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再社会化 犯罪人再社会化 司法分流 恢复性司法


【摘要】:犯罪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打击犯罪、预防犯罪一直是我国所坚守执行的国家政策,而对于因犯罪受到国家惩罚之后的犯罪人重返社会的问题,亦即现在所说的犯罪人再社会化问题,我们国家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虽有不少的尝试,但还没有形成体系。在本文中,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犯罪人再社会化的本质;其次,再进一步对犯罪人再社会化的发展现况进行了解;再者,阐述一下国外为促进犯罪人重返社会,即促进再社会化,,所作出的探索;最后,看清目前我国的形势,借鉴国外的一系列做法,对我们国家应怎样促进犯罪人再社会化提出建议,完善我国的犯罪人再社会化政策。
[Abstract]:Crime is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crime, crime prevention is always adher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policy, and for the country after being punished for the crime of criminals returning to society, which is now known as the criminal re socialization problem, our country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exploration,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try, but has not formed a system. In this paper, firstly, we know about the nature of criminal's re socialization; secondly, further to the offender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to understand; moreover, introduce abroad to promote criminals returning to society, which will promote the re socialization, to explore; finally, to se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 a series of practices from abroad, our country should be on how to promote the re socialization of criminals proposed perfect socialization policy of our country crime.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中东;一种整体、动态的犯罪人观:人格犯罪人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李佑标;对死亡的犯罪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质疑[J];法学杂志;1996年01期

3 陈明华,钊作俊;论减刑的根据[J];政法论坛;1995年06期

4 吴学成,孙景洲;关于犯罪人死亡后不追究刑事责任之异议[J];河北法学;1997年04期

5 何道新,韩耀光;试论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J];河北法学;1992年06期

6 李佑标;对死亡的犯罪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质疑[J];人民检察;1997年01期

7 徐向群;犯罪技术若干问题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9年03期

8 岳茂华 ,金光正;审讯工作中的几个具体策略[J];政法论坛;1979年02期

9 访澳考察团;澳大利亚社区矫正制度介绍[J];法律适用;2005年10期

10 石金平,游涛;外来人口犯罪 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J];北京统计;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运伟;胡志泽;;被害人权益保护的缺失与立法完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金泽刚;;犯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黄华生;;刑罚轻缓化的思想源流[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4 刘路阳;;刑事犯罪惩罚理念的修正——浅议“恢复性司法”的预防和控制重新犯罪功能[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5 张文;;“非犯罪人化”刑事政策初探[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6 王立锋;;论社区矫正中的犯罪人与被害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7 李世棣;;对550名罪犯的个性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8 李对红;;和谐社会语境下谈“刑事和解”[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路阳;;刑事犯罪惩罚理念的修正——浅议“恢复性司法”的预防和控制重新犯罪功能[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10 黄慧霞;;广州市抢劫、抢夺犯罪空间特征研究——一种环境犯罪学视角下的探索[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加海;自动投案与“大义灭亲”的关系[N];人民法院报;2004年

2 平南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韦似兰 麦丽彬;刑事和解制度在检察工作的适用[N];法治快报;2007年

3 耿梅玲;首服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及立法设想[N];江苏经济报;2006年

4 李坤复;恢复性司法制度实行的前提[N];江苏法制报;2007年

5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于志刚;如何解决数罪并罚中的“时间差”[N];检察日报;2008年

6 黄俊平;犯罪人分类:为矫治提供对策[N];检察日报;2004年

7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 武广军;关于立功认定的几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孙礼勇;不能强制犯罪人家属履行赔偿民事责任[N];江苏科技报;2001年

9 张桂平 刘飞;量刑时如何把握自首情节[N];检察日报;2005年

10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蒋敏邋徐旭;犯罪人亲友带领警察抓获犯罪人的性质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萍;美国刑事政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蔡国芹;刑事调解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王敏;矫正基本原理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邓晓霞;自首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反思[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5 郑伟;法社会学视野中的刑罚理念及制度[D];吉林大学;2006年

6 田鹤城;经济发展与犯罪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7 黄广进;论刑事责任的根据[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何显兵;死缓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吴宗宪;罪犯改造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玉青;犯罪人再社会化政策研究及完善[D];烟台大学;2013年

2 代雪婷;犯罪人悔罪奖励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3 王电赏;犯罪人和解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栾畅;校园惨案中报复社会案件犯罪人犯罪心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汪蕾;罪犯矫正的新思路[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武志坚;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张鸥;试论多次犯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孔玲;论分类制和累进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高杰;刑事和解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10 李茂春;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92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392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a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