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青少年社会排斥成因初探
本文关键词: 社会排斥 社区矫正 成因 污名 关系 出处:《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动员社会多方力量有效参与为特征的社区矫正制度是一种适合犯罪青少年的有效行刑方式,这已被国外司法实践所证明。但我国的社区矫正青少年在接受矫正期间遭遇到较为严重的社会排斥,其内在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惯有的人际互动模式、发育不良的公民社会、与社区矫正相关的立法缺失及基于"污名化"的歧视与偏见。欲提高社区矫正效果,减少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排斥需要为他们提供有效资源供给并基于增权理念加强能动性培养。
[Abstract]:In order to mobilize all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effectively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execution of juvenile offenders, which has been proved by the foreign judicial practice. But China's community correction of the juvenile in an encounter during the correction of serious social exclusion,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usual China social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model, dysplasia of the civil society, and the lack of legisla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and based on the "stigma" discrimination and prejud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effect, reduce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of the juvenile social exclusion needs to provide effective resources for their supply and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empowerment initiative based on training.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教育部2009年度人文社科青年项目(09YJC840013) 上海市教委2009年度科研创新项目(09YS33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6.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强;;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历史时代起点[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赫彦辉;刘威;;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基层社区建设——以社会资本为视角[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焦垣生;胡友笋;;构建西部和谐社会的文化困境和对策[J];人文杂志;2006年01期
5 田宝法;;对传统社会秩序生成机制的现代性反思[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6 张哲;;悲剧精神与中西文化分野[J];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段晓彦;谢全发;;亲亲相隐的心理学解读[J];学术论坛;2006年10期
8 陆自荣;;和谐合理性:儒家文化合理性[J];学术研究;2006年10期
9 谈新敏;;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J];学习论坛;2006年10期
10 王道勇;;政府缺位、路径依赖与地方性资源——对D市城郊失地农民就业的考察[J];学习与实践;2006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鸿;现实社会结构观与西方社会结构理论批判[D];吉林大学;2005年
2 张喜田;论转型期小说“人”的发现[D];复旦大学;2005年
3 马永利;现代都市语境下的中国“杂志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D];吉林大学;2005年
5 王国骞;国家法实效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杨昌宇;自由:法治的核心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王晓文;二十世纪中国市民小说论纲[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飞;电视的文化生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魏海香;论作为现象、进程与趋势的文化全球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延生;中西古典理想城市的形态比较[D];郑州大学;2004年
2 王芳;觉醒的教育和农民的觉醒[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任士见;身体写作的文化价值及其局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维民;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东玲;当代农民外出务工行为的感性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6 孙志丽;单位制解体中的社会资本重构[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黎;失范与拯救[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沈荔丹;张君劢对现代中国文化建构的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广生;中国传统日常交往之礼的现代转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吉凤娥;汉语夫妻称谓古今嬗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宗宪;关于社区矫正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司法;2004年07期
2 王顺安;社区矫正的立法建议[J];中国司法;2005年02期
3 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02期
4 刘振华;;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立法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风笑天;走进“围城”的独生子女:概念、规模与质疑[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6 冯卫国,储槐植;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社区矫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7 王覃刚;中国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逻辑及障碍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刘素珍;朱久伟;樊琪;梅玮;;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9 范燕宁;社区矫正的基本理念和适用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11期
10 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仲书;赵冬燕;;关于贯彻《刑法修正案(八)》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司法;2011年07期
2 胡传稳;;社区矫正问题研究[J];公安研究;2011年07期
3 徐祖华;;创设安全稳定责任书制度 推进社区矫正管理创新[J];人民调解;2011年09期
4 李晓娥;张晓明;;社会学视野中的社区矫正与社区矫正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9期
5 裴庆嫔;;浅论社区矫正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6 鲍蓝天;曾ng;;社区矫正制度的经验借鉴和立法趋势[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贾宇;;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研究[J];人民检察;2011年05期
8 桑爱英;;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大理州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证调研为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9 潘栋;;假释罪犯的社区矫正的展开与制度设计[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10 魏红;;论社区矫正在刑罚中的运用[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宏芳;;社区矫正制度探析——以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伟科;;浅谈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3 杜立;;转型期的社会分层与未成年人弱势群体[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金碧华;;对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韦杰 南宁市公安局青秀分局;略谈青少年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N];法治快报;2011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李吉斌 本报记者 陈丽平;社区矫正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N];法制日报;2011年
3 喻建立 刘枫;社区矫正制度的内容尚待细化[N];检察日报;2011年
4 记者 陈华;加快完善社区矫正制度[N];中国社会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左燕东;社区矫正制度探访[N];山西日报;2009年
6 本报评论员;保平安促和谐的创举[N];新华日报;2007年
7 马国川等;质疑“暂住证”的恢复[N];东方早报;2005年
8 ;暂住证制度死灰复燃说明了什么[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5年
9 方君邋陈丹月;失控 失衡 失范 农民工犯罪“三重门”[N];人民法院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大波;这里啥时能有自己的家?[N];哈尔滨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接栋正;国外民事登记制度及其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兰芬;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排斥与社会工作干预[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2 王雪露;论社区矫正制度[D];河南大学;2010年
3 成德苗;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时清霜;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D];河北大学;2009年
5 李鑫佳;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D];湖南大学;2009年
6 姜薇;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李鑫;论政府主导下的社区矫正制度[D];汕头大学;2011年
8 曲鹏;准社区矫正制度之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李旭;论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与完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丁汀汀;社区矫正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52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55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