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完善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立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6 14:26

  本文选题: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 立法完善 ; 参考:《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纠纷数量的急剧增长、类型的新颖多变是目前我国转型期社会的时代特征。这些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司法资源的紧张,引发了许多难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各种纠纷解决方式,而保证这些纠纷解决方式体系化、制度化构建成熟的,则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了保障建立起来理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必须通过立法对机制的相关规则和程序进行固化。本论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开始论述的。 第一部分,为了解决为什么立法的问题。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本身的特征,以及这种特征对我国解决现实纠纷问题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引出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立法的社会背景和法律价值。 第二部分,描述美国、日本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立法和运行情况,并介绍了英国的裁判所制度和德国的诉前强制调解制度。从这些论述中,找出对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立法可供借鉴的内容,进行了分析说明。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法制化已经成为共识,尽管各国具体的立法体例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人的自治选择权利的尊重,最大限度的发展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实现机制的优化,保证纠纷的解决。 第三部分,对我国正在运行的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评述,特别从立法的角度说明了目前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存在着司法观念落后,缺乏社会资源投入;引导机制不健全,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各种纠纷解决方式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运行等原因。 第四部分,针对上文所述的问题及其原因,论文提出了完善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立法及解决方案。首先,从立法模式出发,认为全国人大应制定专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法,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提供法律保证。其次,通过对自治原则、多元一体原则、效益原则的分析,明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法应符合的立法原则。再次,具体从常态化引导职能赋予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行政型纠纷解决方式的建设,鼓励律师参与纠纷解决,发展专门的纠纷解决机构等角度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法的内容进行了设计。最后,论述了该法运行所应注意的配套制度。
[Abstract]: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disputes and the novel changes in the types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 society in our country. These phenomena directly lead to the shortage of judicial resources and lead to many problems.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a variety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thods have emerged, and it is the diversified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that ensures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of these dispute resolu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establishment of rational and sustainabl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the relevant rules and procedures of the mechanism must be solidified by legislation.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is angle. The first par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hy legisl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uralistic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and its role in solving the real disputes in China. It leads to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legal value of diversified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legislation.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legisl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diversified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nd introduces the system of adjudication in Britain and the compulsory mediation system in Germany before litigation. From these discussions, the author finds out the content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e pluralistic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in our country and analyzes and explains it. From this conclusion, it has become a common understanding to legalize the pluralistic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Although the specific legislative styles of various countries are different, they all embody respect for the right of people to choose their autonomy. To maximize th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to achiev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resolution of disputes. In the third part, the author makes a comment on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which is running in our country, especially from the angle of legislation, explain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luralistic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se problem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judicial concept is backward, the lack of social resources input, the guidance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and it does not play its due role. A variety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thods have not established an effective coordinated operation and other reasons. In the fourth part, aiming at the abov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legislation and solutions to perfect the pluralistic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n China. First of all, from the legislative model,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hould formulate a special diversified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law to provide legal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Second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of autonomy, the principle of pluralism and the principle of benefit, it is clear that the law of pluralistic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should conform to the principle of legislation. Thirdly, from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guidance function to the judicial administrative organs at all levels, the 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thods to encourage lawyers to participate in dispute resolution, The content of the pluralistic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law is designed from the angle of developing special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Finally, the supporting system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operation of this law is discussed.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万松;莫鸿鲲;雷昭宁;;山林“纠纷”,考验政府调处能力——一起山林侵权案引发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5年10期

2 王海琴;谭欣;马建威;李貌;童俊;于嘉川;代万旭;;找寻法律本身——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医疗纠纷案件调查报告[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王亚明;;西方纠纷解决形式主义司法传统的形成及启示[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易军;;非正式纠纷解决中的关系量化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魏静兰;吴培;;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纠纷解决机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年09期

6 王超;;刑事上诉程序的纠纷解决功能——以三审终审制为背景[J];政治与法律;2008年02期

7 王文军;黄洵;;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现状与反思——基于对刑事附带民事程序的实证调查[J];法学;2008年03期

8 易江波;;共同体: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一个重要属性[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张玲;;中国的纠纷解决:模式、起因及预测[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09期

10 唐峰;;纠纷解决中的关系规则[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莉;;司法发展路径的微观探索——以山林承包经营权纠纷个案的调处为视角[A];“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理论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0年

2 曹春风;;律师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路径[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保中;;社会纠纷解决:行政机制及其优势[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4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5 周晓唯;胡强;张茉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陈小君;高飞;李俊;;地权纠纷中的法律救济——村庄合并中的农地权属纠纷救济的理想与现实[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7 项冶萍;罗长青;费文婷;高俊;;美国ADR对完善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意义[A];2007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7年

8 陈宇;;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社区的建构——以杭州的实践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桂荣;周芳红;;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青海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考[A];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卫建萍 本报通讯员 王治国;调解的是纠纷 倡导的是和谐[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朱兴忠;甘州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力度[N];张掖日报;2007年

3 钟宝英;“只要工作到位,矛盾纠纷可在基层解决”[N];广西日报;2007年

4 吕晓将;真正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N];廊坊日报;2007年

5 本报特派记者 魏小毛;宋鱼水:提高知识产权确权纠纷解决效率[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陈杭平;多元主体“请进来” 矛盾纠纷“交出去”[N];人民日报;2011年

7 主讲人 范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专家共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谭建伟;调解巧手妙解国际贸易“结”[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刘 辉;开县法院六千六百件纠纷解决在家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10 记者 高建进;莆田:多元调解衔接机制促和谐[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文香;蒙古族习惯法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唐俊;调解制度构建新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杨戴云;多元权威冲突与交错[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8 何宏耀;高等院校与学生纠纷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郑智航;论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刘洋;论司法权的社会功能[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华;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的路径分析[D];河南大学;2010年

2 李权;法院在调解中的功能比较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3 赵玮玮;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的纠纷解决与基层政府[D];北京大学;2005年

4 嵇绍军;证券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李亚锋;论民间调解[D];山西大学;2007年

6 王彩君;论ADR在我国的完善[D];山西大学;2006年

7 李婉芬;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王冉;完善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立法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9 朱姝;论司法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宋真;我国高校学术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探究[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97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897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2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