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论民事调解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8-08-24 09:51
【摘要】:正民事调解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为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人在基层法院、中级法院民事审判庭工作多年,进行了大量的民事调解工作,其中不乏一些久调未果
[Abstract]:The civil mediation system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socialist judici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ocial harmony. I have worked for many years in the basic courts and the civil divisions of the intermediate courts, and I have carried out a large number of civil mediation work, among which some have failed for a long time.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
【分类号】:D925.14;D9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镜羽;;“证据”:打开胜诉之门的钥匙[J];公民导刊;2011年07期

2 李琳;;商事调解的利弊探析暨多元化调解机制的建立[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王岩;;北京市房山法院调研“70后”离婚案件多发原因及审理难点[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4 周晨;;浅析美国早期中立评估机制(ENE)在中国诉前调解中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5 夏璇;;论权利自认[J];河北法学;2011年09期

6 侯俊峰;;民事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04期

7 顾润丰;;专利侵权纠纷诉讼中证明妨碍制度探讨(下)[J];电子知识产权;2011年07期

8 李浩;;回归民事诉讼法——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再改革[J];法学家;2011年03期

9 徐亮;;浅述庭前调解[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10 印乐佳;;和谐社会语境下司法调解模式的构建——以陈燕萍同志工作方法为切入点[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勇伟;黄浴华;;论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制度[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林梅;;论民事诉讼中确定举证时限的法律价值[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周丽丽;;当事人据实陈述义务初探[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李金平;;论我国的自认法律制度[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尚洪立;邱新华;;嫁接与耦合:法院调解正当性的现实出路——以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求轶;;论当事人处分原则[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汪义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若干规定的完善[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王晖;;民事诉讼中自认规则探析——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条的解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胡亚辉;;人民法庭运用调解手段解决社会矛盾的思考[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小东;;对自认的法律效力的认识[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人民法院 许东;民事调解制度完善初探[N];人民法院报;2008年

2 李燕;和谐语境中的民事调解制度[N];江苏经济报;2010年

3 薛景;从执行视角看民事调解制度之完善[N];江苏经济报;2010年

4 江西财经大学 龚汝富;浅议民国时期的民事调解制度及其得失[N];光明日报;2009年

5 通讯员 于翔 刘志敏;双方当事人齐赞好法官[N];天津政法报;2009年

6 本报通讯员 杨阳 高建华 易炜瀚;双方当事人的“心结”先后解开[N];检察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占军;为双方当事人负责[N];开封日报;2008年

8 通讯员 吴慧萍;秀洲法院创新规范新居民诉讼[N];浙江日报;2009年

9 张建斌 朱连亭;永城法院推出当事人预约接待卡制度[N];商丘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徐育 本报特约记者 刘俊;跟踪民意成就司法互动[N];江苏法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泽君;论民事争点整理程序[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谢阿桑;论当庭宣判[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孙义刚;证据契约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黄海涛;法院调解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苏隆惠;论民事集中审理之发展趋势[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胡伟良;两岸仲裁法之修法建议[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刘友华;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8 倪静;知识产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金泳奎;中韩商事仲裁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武红羽;司法调解的生产过程[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曙梅;论我国法院民事调解制度之完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仝传伟;我国现行民事调解制度之反思[D];安徽大学;2011年

3 姜太生;中国特色民事调解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慧;民事调解制度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5 段星宇;国民政府时期民事调解制度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余秋凤;在和谐社会语境下完善我国法院民事调解制度[D];复旦大学;2011年

7 曾方;民国时期民事调解制度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郭丽丽;河南省P县法院民事调解制度适用的调研报告[D];辽宁大学;2011年

9 张祥勇;试述我国民事调解制度及改革[D];南昌大学;2011年

10 朱向东;论我国法院民事调解制度之完善[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00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200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0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