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价值本源:巡回审判制度的考证与思索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事诉讼制度专题实证研究”(08CFX043)系列成果
【分类号】:D9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松有;与时俱进的“两便原则”:民事审判改革的指导思想[J];人民司法;2002年04期
2 舒国滢;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一个符号学的视角[J];政法论坛;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廷;;角色的强化、弱化与衡平——负责制视角下的合议庭成员考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2 李华;王存河;;司法权的定位和功能[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李德恩;;论司法民主与现代司法理念之圆融——以陪审制度为视角的比较研究[J];长白学刊;2009年05期
4 王晓;任文松;;公开审判制度的民主性及其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5 宁立标,张林鸿;宪政维度下公民的公正审判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郑牧民;;论中国古代的管辖制度[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吴卫军;任永芳;;透析法律共同体:以法律职业为视角[J];研究生法学;2001年02期
8 王晋;;法庭活动的戏剧之维[J];研究生法学;2005年01期
9 陶杨;;刑事庭审旁听制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吴卫军,冯军;论法律共同体[J];当代法学;200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魏俊哲;;强化司法权威:正当性基础与制度建构[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2 王庆廷;;并不仅仅是“鸣哨暂停”——关于休庭的实践审视、价值解析与机制构建[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3 郭百顺;;从形式到实质:论刑事判决的合情理性[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4 范登峰;易慧琳;;从形式走向实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圆桌审判方式的完善路径探讨[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蔡文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郭正怀;民国时期审判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刘晓ng;乡村人民法庭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吕洪民;中国陪审制度的困境与重生[D];吉林大学;2011年
9 马晨光;唐代司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琦;民事审判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国庆;远程审判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戴鸿峰;我国人民法庭司法运作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3 田华;民意与司法独立原则的冲突与协调[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杨帅;苏区司法体系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庞芳;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机构设置及其变革[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6 刘成镇;南京国民政府刑事诉讼立法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7 蒲海东;论基层法院审判权二元配置[D];吉林大学;2011年
8 夏炎;论公众舆论与司法裁决的关系[D];吉林大学;2011年
9 蔡江;从法官服衍变看中国司法理念变迁[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李宏印;司法与民意的冲突和协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黑子林;试论司法正义[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潘忠平;王]\~;;刍议“辩诉交易”应当缓行[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3 饶熹;;切除影响司法正义的毒瘤[J];四川统一战线;2009年04期
4 刘学敏;;刑事和解:我国司法正义与社会和谐[J];求索;2009年09期
5 王春雷;;试分析司法与民意的博弈[J];法制与社会;2009年29期
6 王振花;裴秋玉;;人民监督员制度探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8期
7 李军;;从司法正义看法学教改[J];价值工程;2010年28期
8 谭义军;;论司法正义之供需关系及其模式转换[J];求索;2010年12期
9 张春霞;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司法正义[J];理论与改革;2003年02期
10 滕燕萍;论司法的道德风险[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姚菊芳;;证据呈现顺序对事件性质判断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宋航;沈竹莺;;专家陪审的制度效用和正当性分析——以金融审判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范进学;;论现代化司法的理性基础[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沈海风;;司法裁判价值合理性及其实现方式[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梁田;;以“平民执法”理念指导基层检察工作——试论基层检察长的执法理念[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刘佑生;;司法官素养和职业培训[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台建林;“马锡五审判方式”具有当代价值[N];法制日报;2011年
2 山东大学法学院讲师 法学博士 刘加良;继承与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N];人民法院报;2011年
3 姜明;德江推行“马锡五审判方式”[N];法制生活报;2011年
4 谢永德 玛纳斯县人民法院院长;基层法院如何实践运行巡回审判制度[N];昌吉日报;2009年
5 河南省南阳市法律工作者 刘英团;案例指导制度是司法正义的必然要求[N];人民公安报;2010年
6 河南省淇县人民法院 徐爱民;善用百姓语言搞好司法宣传[N];人民法院报;2010年
7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崔永东;司法正义的思索[N];人民法院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焦永兴 《延安日报》记者 孙文珍;新时期“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创新实践[N];陕西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孙文珍;一线审判:新时期实践“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有力创新[N];延安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刘洁 潘静;继承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全娥;陕甘宁边区司法改革与“政法传统”的形成[D];吉林大学;2012年
2 严景阳;司法正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韦群林;中国司法管理学学科构建及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5 代志鹏;司法判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雷明贵;法院调解的实践逻辑[D];上海大学;2010年
7 郑凯铨;参与社会管理的法院调解[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晓ng;乡村人民法庭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鑫;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现代回归[D];苏州大学;2010年
2 姜盼;当代巡回审判制度的思考[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张志远;当前中国巡回审判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4 方明航;我国基层法院巡回审判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梁晨曦;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传承与运用[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珏;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现代化改造[D];苏州大学;2010年
7 罗真;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卢浩浩;“马锡五审判方式”回归的法理思考[D];山西大学;2011年
9 俞世春;我国现行巡回审判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湘潭大学;2009年
10 姜广峰;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当代价值[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34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534509.html